canada24h

6872 POSTS

Exclusive articles:

你永远可以相信(体育记忆·2024)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曹灿摄潘展乐在巴黎奥运会游泳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后庆祝夺冠及打破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 杜宇摄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冠军中国组合昌雅妮(左四)/陈艺文(左三)在颁奖仪式后展示奖牌。新华社记者 李颖摄在北京一家网球俱乐部,小学员在结束网球暑期夏令营的课程后合影。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40年前,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百步穿杨,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40年后,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李雯雯力拔千钧,让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定格在40枚,刷新了奥运会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岁末年初,又到了回首与展望的时候。这一年,中国体育在突破中创造惊喜、走向强大,续写绵延40载的精彩篇章,诠释着“你永远可以相信”的力量与自信。一相信,源自妥妥的硬实力。巴黎奥运会的40枚金牌,有27金来自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等中国体育优势项目。射击拿首金、举重来收官,“王牌之师”捍卫荣耀,总能让人放心。中国跳水队在奥运会上首次包揽全部8枚金牌,一次次精彩的“水花消失术”,展现了“梦之队”的成色;中国乒乓球队同样未让金牌旁落,新老结合的豪华阵容将“大热”化为“大胜”;中国射击队延续“首金传统”,“老枪”与小将携手射落5金,刷新历史最好成绩;中国举重队全力以赴,“举”起5枚金牌;中国羽毛球队完成任务,“凡尘”与“雅思”两对双打组合纷纷圆梦……体育赛场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十几年如一日的拼搏,永不褪色的热爱,造就了乒乓国手马龙奥运六金的传奇;从周继红、陈若琳到全红婵,几代跳水人的接力传承,擦亮了“梦之队”的招牌;先进的科技支撑和坚实的物质保障,为竞技训练和人才成长奠定了基础。相信,源自厚积薄发的绽放。巴黎奥运会上,潘展乐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中国飞鱼”创造奇迹。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中国队打破了美国队长达40年的垄断。中国泳军用干净、出色的成绩,刷新了单届奥运会奖牌总数纪录。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地上,郑钦文成为第一位夺得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的亚洲球员。从澳网亚军到奥运冠军,再到闯入WTA(女子网球选手协会)年终总决赛冠亚军决战,以郑钦文为代表的新生代刷新着中国网球的新高度。这一年,中国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花样游泳、拳击、皮划艇、自由式小轮车等多个项目上争金夺银,其中有很多实现了“零的突破”——花游姑娘包揽集体和双人项目两枚金牌,实现了几代花游人的梦想;中国艺术体操队打破了欧洲选手的垄断;中国女子拳击接连拼下奥运首金、第二金、第三金,展现了巾帼力量……一系列突破与惊喜,让人们对4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充满期待。二相信,源自飞扬的青春。2024年,从奥运会到每一个世界赛场,中国体育健儿的自信、开放、友善、个性分外闪耀,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人的风采。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中大部分运动员都是00后,还有不少05后和10后,他们的风度与风采,为人们读懂中国青年一代提供了一扇窗口。“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巴黎奥运会上,青年一代的誓言掷地有声,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充分展现。“‘Queen Wen’这个词,我实至名归。”郑钦文奥运夺金后骄傲直言,希望成为更好的球员,引领年轻一代。有外媒称,这就是中国“最好的软实力”。射击场上,盛李豪、黄雨婷等淡定稳健的身影背后,是网络上生动有趣的“干饭哥”“阿条姐”。比赛和训练之余,很多运动员也要忙着做功课、写论文,也会用英语跟外国选手交流互动,还会看演唱会、追个星——赛场的高光与场下的真实,鼓励和引领着更多年轻人热爱生活、勇敢做自己。这一年,中国运动员的开放、阳光、洒脱,让世界看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炼坦言:“中国运动员的自信和豁达是新时代带给他们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责任,现在的运动员肯定还有不足,但绝对不缺自信和阳光。”真诚赢得尊重,开放赢得未来。巴黎奥运会羽毛球女单项目颁奖仪式上,获得亚军的何冰娇手持西班牙奥委会徽章登上领奖台,向半决赛中因伤退赛的对手马林致敬。温暖的善意之举,赢得一片赞誉。乒乓球混双领奖台上,孙颖莎、王楚钦邀请朝鲜和韩国组合一同自拍合影,这一镜头在各国媒体上刷屏播放,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一幕。自信却不失谦逊,开放却不失底线,“这届”年轻运动员也很能扛事儿。巴黎奥运会上,一些外媒频频围绕兴奋剂问题向中国游泳队发难,中国泳将既用高频次检测的客观事实晓之以理,也用胜利和实力回应质疑。年轻运动员身上的志气、锐气和底气,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三相信,源自热情的参与。得益于奥运会的“溢出效应”,从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基础深厚的“国球”,到近年来风靡的网球、马拉松等热门项目,再到滑板、攀岩、霹雳舞、冲浪等新兴项目,丰富多元的运动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健康和快乐的参与者。今年“十一”前后举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是中国网球热潮的缩影。9月28日郑钦文中网首秀当天,国家网球中心园区观众流量达3.9万人次,创造流量新高。钻石球场座无虚席的场景堪比大满贯决赛,超高上座率让不少外国球迷赞叹。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武汉网球公开赛……今年,全国37个城市共举办国际网球赛事76站,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7400人次参赛,被奥运带火的网球“中国赛季”星光璀璨、热度不减。赛场之外,网球培训机构人潮涌动、运动装备销量也随之增长。据预测,2024年中国网球运动人数将达到2381万,较2023年增长10.2%;中国网球运动市场规模将达到367.5亿元,较2023年增长14.4%。这一年,体育的激情和魅力得到广泛共享,“体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在贵州,“村BA”“村超”持续出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自去年举办“村超”以来,贵州省榕江县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进入冰雪季,各地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持续走热。数据显示,2023—2024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预计今年冰雪季,这一数据有望突破5亿人次。从冬奥会到即将举行的亚冬会,再到花样滑冰、大跳台等单项大赛,一系列冰雪赛事的举行,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更多游客的选择,造就了文旅消费火爆的冰雪“热”现象。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中国人正行进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康庄大道上。(本报记者 刘峣)《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9版)

中文·温度

2024年6月,20名来自美国中西部地区8所中、小学的学生齐聚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秀中文、展才艺,参加第4届美国中西部“汉语桥”初中小学中文秀决赛。图为参加活动的学生。新华社记者 徐静摄二〇二四年四月,在贝宁科托努的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人们在“画意的书法”作品展上学习书法。塞拉芬摄(新华社发)王素洁(左四)在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多年后,现在是该中心的一名助教。受访者供图2024年4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学生们在中文日活动上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刚果(金)中资企业班开展工业汉语培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供图二〇二四年九月,新西兰中文周相关活动举办。图为在惠灵顿,当地优秀中文爱好者获奖代表上台致辞。孟韬摄(新华社发)二〇二四年九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学生在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拼音。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摄“这一年,中文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角色?”“中文让我的生活变得五颜六色”“中文改变了我的生活”“汉字书写很难,但我想写出更漂亮的汉字”……海外中文学习者的答案各异,但学习中文带来美好体验是共识。增 色在2024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总决赛上,来自英国的尤子君获得了全球总冠军和欧洲冠军,还凭借出色的口才荣获“最佳口才奖”。12岁的尤子君已经有约10年的中文学习经历。他用“是件超酷的事情”来描述中文学习经历。“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直到每个人都能认出,我是那个独一无二的金发中国通!”尤子君说。弟弟尤子原9岁,是第三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最佳口才奖”得主,和哥哥一样,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充满热情,中文水平也相当了得。“每次看到哥哥用中文跟人聊天,我都超级骄傲。我也想变成他那样的高手,用中文畅所欲言,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和乐趣!”尤子原说。尤子君和尤子原的中文学习之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父母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坚定支持者。在兄弟俩的父母看来,掌握中文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不仅能够开启探索中国之门,还能让孩子们像探险家一样,发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同时也能让他们对不同文化更加尊重。兄弟俩感慨:“学习一门语言,可不只是背字词和语法规则那么简单,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你能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说到未来,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到中国体验风土人情,书写更加精彩和有趣的中国故事。在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的舞台上,有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9岁小姑娘苏菲,她也有一个正在学中文的姐姐艾米丽。艾米丽与中文的缘分始于她的邻居——一个中国家庭。从小对语言充满兴趣的她,被中国家庭的热情和友好所吸引,渐渐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但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汉语拼音是她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拼音的声调变化让我感到困惑,但每当我在课堂上说出一句完整的中文句子时,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艾米丽说。在克服了中文学习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艾米丽在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脱颖而出。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知道,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获奖后的艾米丽,不仅成为学校的明星,还收到了来自塞尔维亚各地的祝福和支持。有一次,她走在街上被人认出。“听到他们说‘你就是那个中文很厉害的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学习中文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希望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能与世界对话。”艾米丽说。受到姐姐的影响,苏菲也加入了学习中文的行列。在日常生活中,姐妹俩常用中文交流。母亲看着女儿们用中文对话,感慨道:“学习中文让她们变得更加开朗,也让我们家的文化氛围更加丰富多彩。”传 承让孩子了解、传承中华文化是不少华人家长的心愿,而学习中文是达成这个心愿的重要桥梁。在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中,华裔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大门。王素洁是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一名学生。在她的生活中,学习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荷兰,爸爸妈妈是中国人。我的生活有着各种色彩,而中文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如同一本散发着历史和文化芬芳的书籍,吸引我去细细品读。”王素洁说。说到与中文的故事,王素洁曾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在家里常说中文,应该不必专门去学。“但我的父母告诉我,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我与故乡文化、历史和社会相连的纽带,要学好它。于是,每个星期六我都会到中文学校上课。”通过系统学习,王素洁逐渐领悟了中文的奥妙,学会了汉字书写,中文口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中文让她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归属感。“可以说,中文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我写下的每一个汉字中,读过的每一本中文书中,我都感受到了温暖,那种和故乡连接的温暖。正是中文,让我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让我找到了回家的路。”如今,让王素洁自豪的是有了新身份——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助教。在做助教的过程中,她将对中文的热爱传递给了更多的学弟学妹。同样在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多年的季子婕的父母也来自中国,在家一直用中文跟她交流。“爸爸妈妈告诉我,我们的根在中国,不管身在哪里,都要会说中文、会写汉字。只有学好中文,将来才能了解中国文化。”季子婕说。到了上学年龄,爸爸妈妈每周六都会送季子婕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从一开始看图认字到后来可以不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从可以用中文写一小段话到能写一个小故事……季子婕逐渐感受到中文的独特魅力。现在的季子婕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也可以用中文写一些小故事。“我能用中文表达想法,也可以用中文写作,感觉特别自豪。随着中文水平的提升,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将来能继续学习中文,用它来书写和记录更多的故事。”季子婕说。家住美国洛杉矶的淼淼在2024年暑假回到中国,登了长城、看了故宫、去了颐和园……“当我用流利的中文和大家交流时,觉得很自豪,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根就在这里。”淼淼说。从淼淼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注重他的中文学习,努力为他营造中文语境。“爸爸妈妈告诉我,学好中文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发挥天然优势,而且还能传承中华文化。”在父母的引导下,淼淼的中文水平不断提升。“可以说,中文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也常向班上的美国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很感兴趣,我也收获了友谊。”淼淼说。改 变对一些海外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文不仅仅开拓了视野,还为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正向改变。茹丝出生于肯尼亚一个普通家庭,上高中时希望能学习一门外语,母亲建议她学习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肯尼亚,能到这些企业工作是很不错的选择。”茹丝平时也通过看电影和纪录片对中国颇有了解,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巧的是,当时内罗毕大学正在组建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茹丝便报了名。2005年12月,这所孔子学院成立,茹丝成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1年后,在2006年举行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茹丝表现优秀。“这是一种激励。看到其他国家的人居然能把中文说得那么好,我觉得我也可以,我必须更加努力。”茹丝说。赴中国参加“汉语桥”决赛改变了茹丝的人生轨迹,她获得奖学金资助,在天津师范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习,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2014年,她回到肯尼亚,成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教师。2019年,茹丝再次赴天津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像茹丝一样通过学习中文改变命运的学生不少。数据显示,近20年来,该孔院注册学员累计达到22181人次,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领域的骨干。王晟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小山村,曾是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他儿时的记忆中,中国建筑工程队在家乡开山筑路,让家乡的咖啡在城里卖出了好价钱,中国工人说的中文既熟悉又陌生。这让王晟从小就决定要学习中文,帮助家乡发展。在报考大学时,王晟的第一志愿选择的便是中文专业。凭借对中文的热爱,王晟的中文水平提升很快,在读大一时便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三级,毕业后获得了多家中资企业的入职邀约。“是中文让我走出大山,也对‘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有了具体的感受。”王晟说。来自越南的杨芳草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22年暑假,她在越南一个风电项目实习。该项目旨在推动越南清洁能源的开发,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当我亲身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见证了中越两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共同克服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各种挑战,我被他们的热情深深感染。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的热爱,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杨芳草说。互 鉴语言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心灵的桥梁纽带,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钥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中文是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也为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注入了活力。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倡导并促进6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从2020年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携手全球合作伙伴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推动“中文日”逐渐走出联合国,成为全球中文大家庭共同的节日。短短几年,“国际中文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数据显示,“国际中文日”自举办以来,中外有关各方秉持共办共享、互学互鉴的理念,累计合作举办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和传播受众达8亿多人次,为各国民众了解中国、体验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增进理解搭建了一座新平台。在2024“国际中文日”活动启动的当天,“汉语桥”海合会国家青年学生春令营开营仪式也在北京举行。春令营营员代表阿努德·阿尔·阿里说,2024年是中国和阿联酋建交40周年,作为一名阿联酋青年,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了解到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未来将继续努力学好中文,为中阿友好贡献力量。阿努德·阿尔·阿里关于通过中文学习为中外人文交流贡献力量、增进友谊的想法是不少中文学习者的共识。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夏旋来自俄罗斯,已在中国度过了10年的求学时光。“来华10年,我从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逐渐成长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她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实地探访中国的大好河山,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而且看到了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当好文化交流使者,将我所热爱的中国展示给更多人。”夏旋说。2024年,孔子学院迎来20岁生日。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20年来,孔子学院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受到各国民众欢迎。原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撰文说:“孔子学院已走过20年历程。古人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的同事们和朋友们肤色、文化背景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崇尚友谊、追求和平。孔子学院所秉持的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办学理念,所独创的中外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模式,足以证明她的文化根基深厚,她将继续在中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培育下茁壮成长。”链 接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开展中文教育,全球除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另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29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72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1个国家(地区)合作设立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逾2000万人次。(本报记者 赵晓霞)《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8版)

2024,世界文明百花园生机盎然(2024·年终圆桌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室主任 徐 进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俄罗斯梦和中国梦”分析中心主任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布萨尼·恩格卡维尼匈牙利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格拉登·帕平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 纳赛尔·布希巴图①:6月22日,几名俄罗斯演员在海南海口演出。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图②:12月15日,在法国巴黎圣母院前,几位中国福建演员表演布袋木偶戏《巴黎圣母院》。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图③:8月30日,在湖南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安哥拉馆,非洲志愿者展示非洲鼓。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图④:6月26日,参加“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的嘉宾(右)展示剪纸作品。新华社记者 秦朗摄制图:李嘉宝2024年,世界见证了文明对话的魅力。这一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法文化旅游年、中俄文化年精彩纷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良渚论坛、世界古典学大会激发共鸣;联合考古项目、文化遗产合作、跨国艺术展览持续展开……这一年,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学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带来勃勃生机。近日,本报对话多位中外学者,回顾2024年全球文明的多彩画卷,解读当前国际环境下,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深远意义。全球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积极活跃态势●尤里·塔夫罗夫斯基:2024年世界文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相信随着交流互鉴,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将日益浓厚。●布萨尼·恩格卡维尼:2024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取得长足进展。世界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多种文明共存、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2024年,全球文明对话斐然成章。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秘鲁,探讨文明交流对区域合作的意义;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经过全球合作、联手修复,巴黎圣母院再度敞开大门,在塞纳河畔敲响钟声……2024年,中外人文交流成果丰硕。开年之初,“璀璨波斯”展览亮相故宫午门东雁翅楼,一方拉杰瓦迪纳彩龙纹釉砖,展示了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的相遇相知;红海之滨,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队合作发掘,让尘封的孟图神庙渐现往日神采;如约而至,超过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为中美人文交流打开新的窗口……一年来,精彩的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展览会等人文交流项目紧锣密鼓,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交流不断深化,奏响文明交流对话的乐章。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表示,2024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取得长足进展。这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有关世界文明多样化的专题会议,金砖国家进行了有关多元文化合作的讨论,中非合作论坛提出实施文明互鉴伙伴行动。“这一年,世界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多种文明共存、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徐进表示,2024年,全球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积极活跃态势。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象征着2024年世界文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历法的了解和认可,也体现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全球性尊重。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分享了一个生动细节。“此时此刻,俄罗斯商店和街道已经挂起农历蛇年元素的装饰,电视和网络节目也对农历蛇年的年夜饭和新年服饰展开讨论,这是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一个例证。”他说,文明交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促进了不同国家民众相知相亲。“相信随着交流互鉴,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将日益浓厚”。“越来越多国家看到了文明对话的力量。”格拉登·帕平表示,许多国家正在共同努力,通过交流和对话,增进互信与合作。“今年是匈中建交75周年。匈牙利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庆祝这一时刻。我们看到,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正在带动全球东西方、南北方在外交、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的更多互动”。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格拉登·帕平:加强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至关重要。●纳赛尔·布希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国际社会绝不能采取封闭和对抗的态度,而应真诚开展交流与对话。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明是一曲交响乐章。”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每一种文明都深植于其独特的土壤,拥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当珍视文明之间的差异,认识到文明多样性是客观事实。我们完全可以欣赏其他国家的文明成就,倾听不熟悉的语言和音乐,品尝异国食物和饮料,学习其他国家古代智者和当代思想领袖的著作。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惕这样一种思维倾向——出于对其他文明的无知和误解,贬低其他文明,并以此作为掠夺和战争的借口。”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地区冲突持续不断,人道主义危机频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旧论调沉渣泛起,仍在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威胁。“当今世界需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鼓励对话而非对抗,鼓励合作而非零和博弈。文明交流对话有利于消除刻板印象、消除误解和不信任。”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说,“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纳赛尔·布希巴表示,今年举办的多场国际多边会议均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10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发表喀山宣言,重申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对增进相互理解、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国际社会绝不能采取封闭和对抗的态度,而应真诚开展交流与对话。”他说。格拉登·帕平表示,世界不能重走集团政治与集团对抗的老路。这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普遍共识。“现在,仍有人抱着零和博弈的心态,大谈‘文明冲突’,但这早已不符合世界的大势。加强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至关重要。”格拉登·帕平说。世界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文明交流对话●徐  进: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文明交流插上了科技翅膀。●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推动文明交流,需要破除阻碍民间交往的人为壁垒。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为推动民间交往作出了大量努力。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知名学者等中外嘉宾齐聚尼山,参与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北京,中美各界人士在鼓岭论坛会面,共叙中美人民跨越山海的友好佳话……2024年,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不断汇聚中外友好合作的力量。“今年以来,匈中保持密切沟通与交往。匈中两国间航班频次增加、联系更加紧密。匈牙利热烈欢迎来自中国的游客。”格拉登·帕平说,从高层对话,到民间交往,世界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文明交流对话。这是增进互信、避免冲突的有效途径。“2024年的世界文明交流取得积极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实现不同文明间真正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我们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说,“在微观层面,各国或可从教育着手,推动建设尊重其他文明的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民众尊重多样文明的意识。在宏观层面,‘全球南方’国家可加强文化外交,通过学术项目合作、举办文化节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加强互学互鉴。在国际舞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东盟等多边机制和平台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切实增强‘全球南方’的代表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促进团结合作的同时,展示‘全球南方’文明的丰富多彩。”“推动文明交流,需要破除阻碍民间交往的人为壁垒,鼓励更多留学生往来、举办更多文化艺术活动、为国际游客提供更多签证和便利措施等。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为推动民间交往作出了大量努力。”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对话有了更便捷的条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方法多种多样。”徐进认为,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文明交流插上了科技翅膀。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在纳赛尔·布希巴看来,推动文明互鉴、理性对话,学界交流对话必不可少,学术机构、智库、学者需承担起沟通的使命。前不久,纳赛尔·布希巴飞往中国广州,到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就摩洛哥与中国关系进行研讨交流。“中山大学是我的母校。未来,希望开展更多科研合作,为摩中对话贡献智力支持。”他说。“随着交通发展、网络进步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人类文明交往从未如此密切。通过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世界文明有望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同舟共济、命运与共。”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中国的倡议与行动将激励更多文明对话●纳赛尔·布希巴:中国积极主张通过对话解决矛盾,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了典范。●格拉登·帕平:世界呼唤和平发展。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时代需求的深刻响应。今年6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从德国的美因河,到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尼察河、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火热的龙舟竞渡在多地上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速度与激情”中,感受文明交流交融的魅力。这一天,也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由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通过后,14个国家参加决议核心小组,83个国家参加联署,联合国文明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表示高度赞赏。2023年3月,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仅今年一年,全球文明倡议已写入中国与巴基斯坦、阿联酋、巴林、突尼斯、埃及等多个国家的双边文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中华文明拥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也决定了中华文化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体现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遵循。中国知行合一、言出必行,全球文明倡议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的和平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优良传统,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纳赛尔·布希巴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矛盾,通过交流增进信任,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典范,中国的倡议与行动将激励更多文明对话。徐进表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有助于打破文明隔阂,凝聚全球共识,激发各国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注入更多能量。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表示,全球文明倡议代表了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鼓励不同文明共存与合作,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南非欢迎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及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支持中国为改善全球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贡献。相信中国将积极推动三大全球倡议的实施。南非期待与中国及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与繁荣的世界。”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说。格拉登·帕平表示,世界亟待国际交往模式变革,这一模式需要以和平为指导原则。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深刻响应。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体现了和平理念。“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下,世界呼唤和平而非战争。希望在和平理念下,文明交流对话持续蓬勃开展,为国际局势带来稳定性力量。”(本报记者 林子涵 李嘉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6版)

这一年,中国文化在全球“出海”又“出彩”(年终特稿·出海③)

图①: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之一——法国豫园灯会在巴黎风情园举办。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图②:一名摩洛哥女孩体验汉服。新华社发图③: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半岛第二社区活动室内,燕山大学留学生正在体验书法。曹建雄摄(人民视觉)图④:8月22日,人们在德国2024年科隆国际游戏展《黑神话:悟空》拍照区拍照。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最近,旅居新西兰的中国姑娘小麦非常开心,虽然距离蛇年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她已早早开始剪窗花、买灯笼和贴对联,并热情地向身边的外国朋友“种草”(推荐)春节。是什么让她如此快乐?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春节申遗成功,对我们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小麦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年我要邀请身边的各国朋友来和我一起‘过大年’!”近年来,在更大范围走向世界的,不只有春节这个传统的中国年文化。从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到与时俱进的“国潮”魅力,再到科技与文艺碰撞融合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如今,中国文化“出海”又“出彩”,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最炫民族风”。非遗海外“圈粉”呈现中国魅力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持续“圈粉”,彰显文化魅力。成功申遗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全球约1/5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已在世界各地深入民心。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世界年”。2024年春节,“火出圈”的广东省揭阳市普宁英歌首次登陆英国伦敦“欢乐春节”活动,吸引现场超过70万人、上百家媒体围观共赏。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认为,春节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重在一个“和”字。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借着春节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向世人传递,增进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往来。“可以说,和平是春节作为人类非遗的重要标识。”萧放说。“从东南亚到欧洲,不仅海外华人,越来越多当地民众也将春节视为自己的节日,他们还将本土文化融入春节的节庆活动之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认为。“本次申遗成功本身,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一致性和文化创造力的认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朱刚说。就在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二天,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非遗文化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非遗,已经成为诸多外国人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中国非遗正以传统民俗、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成功“出海”,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的故事。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妥艳媜认为,中国非遗在国际上受到青睐的类型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表现力,如京剧、川剧变脸、皮影戏和传统舞蹈等表演艺术;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底蕴、高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剪纸等;三是与外国观众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如一些国风博主通过展示中国非遗制作工艺,呼应了现代人对于返璞归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四是与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相关的非遗,如武术、太极拳、中医推拿、针灸、中草药等类型。“非遗强调的是人而非物,凡是能够高度呈现人的原创性的非遗都容易获得人类普遍的尊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耿涵说,非遗“出海”可以帮助中国向外界传达全人类的文化价值共识,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华文明中“真、善、美”的表达,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尊重,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国潮”走红尽显中国气质身穿汉服头戴朱钗,抬手拨弦乐声轻舞。最近,一位古装红衣扮相,在法国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地标建筑前弹奏古筝的中国女孩在网上火了。旅法留学生彭静旋演奏古筝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世界各地网友的喜爱,多次被国外媒体报道,收获了许多观众的暖心留言。“刚开始表演时,我发现很多观众分不清亚洲不同国家的文化,经常把我认成其他国家的表演者。为了告诉他们古筝是中国文化,我尝试穿着汉服演奏。如此一来,不仅辨识度更高,演出效果也更好了。”彭静旋告诉本报记者,此后,“古筝+汉服”成为自己进行街头演出的标配。“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乐器和服饰非常好奇,经常会停下来仔细观看,询问有关中国文化和音乐的问题,我都一一耐心解答。”彭静旋说,“有一次,我用古筝演奏了一首探戈名曲,随着音乐的推进,好几名观众自发加入进来,热情起舞。看着他们那么陶醉,那么惬意,我的心里充满温暖。”现在,彭静旋在网络上已经受到3000万人关注,与民乐演奏家方锦龙合作的国乐快闪作品播放量近亿次,点赞数过百万。“我很高兴能通过短视频这一方式,给外国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户。”彭静旋说。如果说用古筝演奏流行歌曲和世界名曲为彭静旋带来了“流量密码”,那“武术+音乐+舞蹈+短视频”的方式则为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峨眉派女子功夫团95后“大师姐”凌云敲开了“用中国符号连接世界”的大门。一招一式似柔而刚,与周围山清水秀的环境相互交融,仿佛武侠小说中的论剑场景,又犹如一幅传统中国水墨画……近日,峨眉派女子功夫团的武术表演视频在海内外网络平台上爆火。在“外国人看峨眉凌云的反应”这条抖音话题下,国外网友们踊跃留言,称赞她“真人版的花木兰”“仿佛在空中起舞”“太美了”。凌云4岁习武,8岁评上国家二级运动员,10岁独自从家乡雅安辗转至乐山,系统学习峨眉武术。22岁那年,经过严格选拔,她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峨眉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接过传承重任之后,凌云发现,峨眉武术固然荣耀,但并不出圈。这让她意识到,要想让峨眉武术文化“从中国出发并走向世界”,不能仅靠习武者的练习,还要通过符合现代审美的内容形式,向大众乃至海外进行推广。因此,找到一些“能在现代社会将文化‘玩’起来的综合人才”,组建一支新鲜活泼的团队,尤为重要。“虽然经典永流传,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只还原,一定要创新。要顺应当下的潮流,用更具时代感的方式来展示。”凌云说,“传统要‘走出去’,先要‘潮’起来。”今年2月,一条面向全国的“江湖招募令”,将8名身怀武艺、性格各异的00后女孩集结到一起,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第四届峨眉武术传承大会上正式成团。功夫团的视频一经推出就“火”了起来,10天后全球播放量已超10亿次。今年7月,法国巴黎街头,首次走出国门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与彭静旋跨界联袂,将传统文化“玩”出了新高度,博得中外观众一片喝彩。时尚、跨界——这是功夫团负责人李洁瑜总结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从传统武术界出圈的最大秘籍。“简单说,就是让人感觉传统也能很‘潮’。”她说,“我们的短视频之所以受海内外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在传统武艺的基础上,跨界融入了舞蹈、音乐和时尚等不同元素。”“我的师傅——四川省武术协会主席任刚曾对我说,任何一项传统文化,都需要用最具时代感的眼光去看待。”凌云说,“从武术出发,去创新、去跨界,这条路有起点,但是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努力,希望在武术的跨界融合中,实现破圈传播,打开‘用中国符号连接世界’的大门。”文化出海“新三样”展示中国形象2024年,源于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的首款中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持续“圈粉”海内外。近日,该游戏不仅在被称为“游戏界奥斯卡”的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GA中获多项提名,并斩获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奖项,还经由全球玩家票选,赢得了“玩家之声”奖项。在12月18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黑神话:悟空》的获奖实现了中国游戏史上“零的突破”。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我们对《黑神话:悟空》获奖表示祝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林剑表示,很高兴看到《西游记》这部400多年前的中国神话小说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大放异彩,“圈粉”全球玩家。《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魅力。新技术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新机遇,更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甚至,随着游戏的火爆,众多取景地变成了热门打卡新地点,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全新热度。近年来,以中国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承载着东方神韵,在全球刮起“中国风”,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它们整合并创新文化表达模式,通过主动传播与融合叙事的海外输出,向全球青年群体展现着绚烂多姿、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网文,以东方思维讲述中国故事。据统计,中国网文出海作品已形成15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都市、西方奇幻、东方奇幻、游戏竞技、科幻成为前五大题材类型。《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仅阅文集团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就已上线约6000部中国网文的翻译作品,累计海外访问用户近3亿,阅读量破千万作品数同比增长73%。出海多年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向海外输出优秀的文化作品,还将中国文化、审美以及创作模式推向全球,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世界文化现象。网剧,用图像展现立体的中国形象。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盛唐为背景,再现了当时长安城的盛世繁华、江山锦绣;古装剧《庆余年》成为风靡一时的爆款剧集,如今已经上线了第二季……截至2024年2月底,已有40多款短剧应用试水海外市场,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内购收入达1.7亿美元。网游,让“中国风”走出“国际范”。以网游《原神》为例,游戏世界的“海灯节”与春节同步,全球玩家可以体验“彩鹞栉春风”的浓浓中国风情;游戏中还融入跳跃、蹲桩、打滚、弓步、扣步等中国传统舞狮元素……把文化“装”进游戏,网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更加创意化的表达,主动拉近全球用户与中国文化间的“心距离”。《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自研游戏在海外的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同时,中国移动游戏在主要出海地区的增长率都明显提升。林剑说,当东方美学邂逅现代科技,当传统文化融入新兴产业,我们看到中国“现象级IP剧目”在泰国、日本、美国等地热播,让海外观众频频“催更”;中国网文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让各国读者直呼过瘾;中国游戏“刷屏”全网,为大家打开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唤起全球玩家的情感共鸣,激发不同文明间的双向奔赴。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文化出海“新三样”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外显精美的“服化道”形式,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相信未来,文化“新三样”可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继续一路高歌一路繁花。(本报记者 杨俊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5版)

这些“第一”,见证中国制造向“新”而行

2024年12月11日,搭载156名旅客的CZ6786(广州—海口)航班平稳降落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C919在海南的商业飞行“首秀”顺利完成。苏弼坤摄(人民视觉)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新华社发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制管作业车间内的数控切板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运行试验。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供图(新华社发)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大飞机事业实现新突破;国产首艘大邮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扬起海上文旅新风帆;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落地,探索绿色能源发展新路径……回首2024年,激动人心的“第一”“首次”接连涌现。这些成就,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不断向前,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在全球舞台上绽放独特魅力,涌动着磅礴的“向新力”。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签了!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C929客机首家用户框架协议,国航有意向成为C929宽体客机的全球首家用户。C929是继C919后中国在大飞机领域的又一重磅项目。中国商飞有关负责人介绍,C929宽体客机目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基本型座级280座,航程可达1.2万公里,能满足全球国际间、区域间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作为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订单量超1000架,2024年共交付近50架;商业飞行时间累计超过1.7万小时;已开通15条航线,市场适应性和可靠性持续提升。在C919基础上,C929机身设计更宽大,可搭载更多乘客,航程也更远。中国商飞有关负责人表示,C929对于完善国产商用飞机谱系,带动商用飞机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中国大飞机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有望在未来的全球航空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世界最大“空气充电宝”开工建设12月18日,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作为大规模新型储能手段,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依托这一技术所建电站被形象地称为“空气充电宝”。在电力需求低谷时段,电站如同巨大的“打气筒”,利用富余电力驱动设备,将大量空气压缩并注入地下千米深的废弃盐穴中,以高压形态安全储存。而当电力需求激增时,这些被储存的空气则被释放,通过精密的发电装置,利用空气膨胀原理高效转化为电能,及时补充电网,有效缓解用电高峰压力。据介绍,此次项目规划建设两套35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机组,储能8小时,发电4小时,能量转化效率将超70%,一次充电可储存280万度电量,能够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该项目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壁垒,研发制造出世界最先进的空气透平和压缩机组,并实现核心设备的100%国产化。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9.24亿度,全年可节约标准煤27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2万吨,将进一步填补中国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应用的空白。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建成一块重达近10吨的钢板,经过短短20分钟、10余道工序,便可加工成若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台零件;再经智能化生产线,这些零件“摇身一变”成了万吨重的海洋装备……在中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预制车间,智能化生产场景让人眼前一亮。10月30日,海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该工厂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占地面积约57.5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为8.8万吨。“车间内设置3条智能生产线,通过数字化工单的应用,实现了上料、输送、吊装、切割、焊接等多个工序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施工效率提升25%以上。”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预制车间副经理刘超说。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正逐步实现智能化转型:全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工艺设备、首个开采工具等一批智能制造基地正加紧建设,国内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和世界首个可遥控生产超深水平台相继建成……这些新突破、新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海洋石油装备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海洋油气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开航2024年1月1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意味着中国在大型邮轮制造及运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国产大邮轮正式扬帆,驶向世界之海。“爱达・魔都号”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总吨位达13.55万吨,船上有客房2125间,可容纳乘客5246人,配置高达16层、面积4万平方米的生活娱乐公共区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说:“我们联动和管理361家全球供应商、1105家二级配套企业,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展现了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和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的较强能力。”截至2024年12月15日,“爱达・魔都号”已顺利运营近80航次,服务近30万名游客。外高桥造船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邮轮正常高效运营,公司积极主动处理交船后执行项目,累计组织约1600人次登船作业,相继完成防火门更换、贴面维护等高难度施工任务;开发上线售后服务平台,为邮轮运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支持。“爱达・魔都号”的成功运营,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高品质海上旅游的新选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与无限潜力。看向未来,中国邮轮产业前景可期。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跑3月21日,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氢能列车有啥不同?与传统列车依靠化石能源或从接触网获取电能驱动相比,此次成功达速运行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为车辆运行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源。试验数据显示,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款列车还应用了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同时采用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本次试验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在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中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助推实现高端交通载运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中国交通载运装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超大型燃气轮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难造的机械装备之一,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10月7日,中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点火成功,项目推进取得新突破。燃气轮机点火试验是整机试验验证阶段的首个重大试验,为全面开展整机验证奠定基础。这次成功实现燃气轮机点火,是继今年2月首台样机总装下线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成果,标志着项目研制全面进入整机试验验证阶段。据介绍,这台机器联合循环效率超过60%,在将燃料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相比传统燃气轮机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浪费;在运行稳定性方面,它可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超过8000小时,满足大型电力供应系统对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国家电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第一吊”成功交付今年3月6日,新晋“全球第一吊”——XCA4000轮式起重机成功交付,徐工集团再次打破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起重机研发世界纪录。这台最新款的轮式起重机,高7米、宽3.8米,底盘装有11轴轮胎,公路运输需十多台板车。“它见证了我国起重机从5吨到4000吨的跨越。”徐工起重机械研究院全地面起重机研究所总体室主任李长青说,“1963年3月,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Q51型汽车起重机试制成功,中国工程起重机由此发端。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努力,七次刷新‘全球第一吊’世界纪录,让中国制造享誉世界。”如今,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轮式起重机,曾把230吨重的物体一次性吊装到170米的高度;有全球最大的后驱刚性矿车,一次可载重400吨……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国的“大国重器”不断迈向中高端。产品实力增强的背后,是科技含量的持续提升。徐工集团董事长杨东升表示,驱动徐工集团增长的“引擎”是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徐工集团每年将收入的5%以上投入技术研发,建立了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一体化研发体系,确保其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项目投产不久前,广东省珠海市万山区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制氢,标志着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顺利落成。该项目由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依托桂山海上风电31号风机平台,项目安装了海水淡化、机械电控、电解制氢三个功能模块,电解槽功率为400千瓦,每小时产氢80标方,纯度99.99%以上。海上风电制氢,可靠性如何?今年9月初,台风“摩羯”的侧翼掠过桂山洋面,制氢装备成功经受了恶劣天气考验,截至目前已稳定工作600小时以上,总产氢量4.5吨,全年产氢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350吨。不仅稳定,而且智能。该项目在风电制氢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系统识别等前沿技术,有效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为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填补了中国以及亚洲海洋风电制氢工程技术领域的空白,为未来国内外海洋能制氢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宝贵经验,将带动中国海上风电和绿氢产业规模和质量提升,形成产业链优势。”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孔德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4版)

Breaking

天人合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音)

中国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同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湿地和人类彼此需要”……秘鲁钱凯港项目建设现场,几幅中文和西班牙文对照的标语引人注目。这体现了中国不仅在自身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积极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在持之以恒创造绿色发展奇迹的同时,以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在告诉梁惠王治国之策时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时移世易,古老的智慧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成为世界上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在塞罕坝,三代人接力造林,将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在浙江,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的“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向“绿”而行、向“美”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中华大地铺展,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新增绿化面积占全球的1/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愿帮助非方打造“绿色增长引擎”,缩小能源可及性差距,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清洁美丽的亚太;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提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表示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体现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从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到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从推动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项目……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佩里莫尼认为,中国通过积极作为、广泛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正能量。“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中国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同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7日 第 03 版)

中企承建光伏项目助力智利能源转型(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图一图为智利CEME1光伏项目升压站。周子玄摄日前,记者来到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腹地,探访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的智利最大单体光伏项目CEME1(见图一,周子玄摄)。今年7月,该项目正式启动商业运营,对智利推进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约为15毫米,被称为世界“旱极”。由于海拔高、日照充足、地势相对平坦,这里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的条件。CEME1光伏项目占地总面积超过400公顷,总装机容量达480兆瓦。中国电建CEME1光伏项目副经理李瑞介绍,自2021年9月正式开工以来,项目历时近3年完工,使用超过88万片光伏组件,建设了一座220千伏的升压站,并架设约10公里线路。项目能够为约50万户智利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项目业主方智利大都市电力公司建设开发经理马丁·洛蒂诺表示:“中国建设者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施工非常满意。”“我们采用固定式‘人字坡’光伏支架,既节省了空间,又降低了施工成本。”CEME1光伏项目调试经理黄圭成表示,“人字坡”的设计增大了光伏方阵的集中程度,缩短了输电电缆长度,也意味着更少的损耗和更高的发电效率,还方便光伏板的清洁。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形似屋檐的“人字坡”光伏支架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清洁机器人”从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李瑞介绍,“清洁机器人”可以自动感应光伏板表面的灰尘和污垢,采用干燥方式对其进行清洁,与传统方式相比节省约90%的用水量,提高了项目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智利大都市电力公司总经理迭戈·霍尔韦克表示:“这项创新是技术进步,也是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承诺。”“得益于这一项目,智利在能源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项目启用仪式上,智利能源部副部长路易斯·费利佩·拉莫斯表示,CEME1光伏项目是智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里程碑,也是智利能源转型取得进展的鲜明例证。智利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制定了到2050年全国至少7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CEME1光伏项目被视为智利在更清洁和可持续道路上的重大进步。CEME1光伏项目施工经理杰拉尔多·罗萨诺认为,该项目为其他拉美国家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智利拥有充沛的太阳能资源,尤其是在阿塔卡马沙漠地区。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领先,中国的投资、建设能力和技术转让有助于智利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智利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亚洲研究项目协调员安德烈斯·巴斯克斯对本报记者表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智利获得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清洁能源开发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利用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在能源投资、电力输送、电动汽车等领域不断深化与智利的合作。智利能源部前部长安德烈斯·雷博莱多表示,智利和中国都重视清洁能源发展,中国企业在智利能源领域的投资拥有良好前景。卡拉马市是项目所在地附近的主要城市,也是项目建设期间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地。“项目提供的技能培训,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大职业发展空间。”罗萨诺说,面对经济转型需要,这些机会显得尤为珍贵。据悉,项目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近千个直接就业岗位,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土建、机械、电气等施工技能的工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投资可持续能源,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智利总统代表拉切尔·科尔特斯说。项目所在地也是智利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考古遗址所在地。将项目建设对野生动物和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是项目组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组聘请了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考古工作者,施工现场发现的当地特有物种均通过迁地保护等方式得到了妥善安置,发掘到的文物也已交由相关部门保存。为当地建造卫生设施,为女性提供免费驾驶培训,组织当地学生赴项目所在地参观了解清洁能源相关知识……项目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企业优势,为当地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李瑞说。(人民日报智利卡拉马电  记者时元皓  宋亦然)《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7日 第 03 版)

2024“全球南方”:团结自强谋发展(2024·年终圆桌谈)

图①:日前,“新上海”轮经过23天的航行,从秘鲁钱凯港抵达上海洋山港。王 初摄(人民视觉)图②: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当地农户在稻田里给杂交水稻脱粒。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图③: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建造中心,建筑工程系老师希晓萌(右二)在指导加纳学生进行建筑CAD绘图。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图④:学生在喀麦隆亚巴西农业职业技术中学上拖拉机实践课。科普索摄(新华社发)图⑤:来自俄罗斯的参展商在中国陕西杨凌农高会展台进行直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图⑥:一名非洲记者(左一)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同智能语音机器人互动。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制图:高 乔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全球伙伴关系主任...

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者小镇中建八局105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爱心暑托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王 初摄(人民视觉)2024年1月,上海开办“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子女爱心寒托班”。在自然启蒙课上,志愿者引导寒托班的同学们了解草莓的生物学特征。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图为上海市闵行区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华润有巢公寓社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内景。本报记者 杨俊峰摄图为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中,住户和志愿者制作手工元宵。新华社记者 王 翔摄夜幕降临,接了一天单的外卖小哥祁云(化名)乘上公寓的电梯回到“家”,暂时放下工作,和舍友聚个餐,这是他最放松的时刻;周五下班,从事医疗检测工作的曾文力离开单位,来到“家”里简单收拾一下必需品,搭车前往虹桥火车站,仅仅一个多小时,他已从上海市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与妻子孩子团聚……2023年,上海创新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重点向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医护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努力让广大城市一线劳动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上海闵行区,实地探访这里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情况。“生活在这里,真有家的感觉”傍晚6点,耐心地喂好住养老人最后一口饭,细心地为老人擦嘴洗脸后,钱丽丽走出闵行区马桥镇敬老院的大门,骑上电瓶车,十来分钟后,就回到了自己在上海的“新家”——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高层独栋、全景大窗、南北朝向、采光通风好、楼间地带开阔,还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大草坪、亲子乐园、健身区……这就是钱丽丽和工友易秀芹的新家。作为闵行区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华润有巢公寓社区是上海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之一。在这里,最低每月500元,就能租到一个床位。“一张床”就是一个“家”。钱丽丽今年43岁,在马桥敬老院做护理员已有13年,此前一直吃住在敬老院,晚上五六人睡在一间房间里。“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轮休,因此往往休息时也睡不好。”钱丽丽对本报记者说,“只能五六个人随便在一个房间里凑合。”令钱丽丽惊喜的是,2023年10月中旬,自己所隶属的劳务派遣公司通知说,已在闵行区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租到了一间双人间,可以“拎包入住”。这可把钱丽丽乐坏了。“现在轮休时终于能好好休息放松了。”钱丽丽说,刚搬来时就发现,相比自己在敬老院的宿舍,新房子有30多平方米,窗明几净,无论是两张单人床,还是空调、小冰箱、电磁炉等电器,都是崭新的。与钱丽丽一同走进公寓的共享厨房,本报记者看到共享厨房里宽敞明亮,两侧共有六个灶头可同时烹饪,中间摆放了两排桌椅,租户若来了亲友需要招待,或是一群同事想要聚餐,都可以到共享厨房来热闹一番。墙上悬挂着的照片记录了新年时社区居民聚在这里一起包饺子过春节的热闹场景。钱丽丽说:“这里的厨房干净又卫生,不仅有共享灶台,还有共享冰箱,厨房和小餐厅连在一起,做完饭可以直接吃,非常方便。”从共享冰箱里取出早前买好的菜和肉,钱丽丽在厨房里麻利地做起饭来。很快,一顿热气腾腾的简餐就出炉了。旁边的共享洗衣房里,一排滚筒洗衣机看起来颇为壮观,租户们洗完衣服还可以直接烘干。共享读书屋则给喜爱看书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方安静空间。此外,公共区域还开辟出了一个小小的电话间,方便职工们与远方家人或朋友打电话聊天,既注重私密性,又避免对室友休息造成影响。如今,钱丽丽在华润有巢公寓社区5号楼的“新家”已经住了快2年了。“生活在这里,真有家的感觉!”钱丽丽说。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者以及城市运行一线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同时,这也是闵行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企业一线职工住房保障力度的积极探索。在管理服务上,社区充分考虑到租客的各种需求。小区主入口,不仅打造了党群服务站、物业管理服务站等一站式办事和服务窗口,还建有活力商业街区,集生鲜超市、理发买药、咖啡美食、快递收取等多业态为一体。为保障租户的通勤出行问题,社区还为租客开通了轨交5号线北桥站接驳班车,未来班车还会开通至闵行开发区。目前,华润有巢公寓社区整体入住人员近3000人,在服务人群上实现了“广覆盖”,辐射周边航天、船舶、电气等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从业人员,以及保安、保洁、快递、环卫工人等城市一线劳动者。老厂房变身“骑手楼”上午9时许,在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90后外卖小哥凌军在洗漱之后穿戴好自己的饿了么骑手套装,乘坐电梯下楼,启动电动车,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们这栋楼是由一个老厂房改造而来的,住的全是外卖骑手。我们4人一间,每人每月房租只要700元,房间宽敞整洁,有独立的卫生间、淋浴房、空调、洗衣机……”聊起这里的住宿条件,凌军对本报记者说,“要在以前,上哪儿去租这么价廉物美的房子?”凌军住的3号楼,是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专门为骑手打造的“骑手楼”。在这里,入住了100多名外卖小哥。走进3号楼,记者看到,这里每一层楼的过道上都摆满了鞋子,这是专属于外卖员的“职业特色”。“因为天天在外奔波,鞋子经常磨破,遇到下雨天,还会淋湿,放在屋子里会有味道。”凌军笑着说,“现在好了,有了这条户外走廊,方便换洗晾晒鞋子。”上下来回跑几十趟楼梯、骑行100多公里、送七八十份订单……这是凌军的工作日常。“刚开始做外卖小哥,高强度的工作确实让我不太适应,但我慢慢地找到了节奏。”凌军坦言,无论跑多晚、跑多累,一想到“家”里面有一部电梯在等着他,就觉得很温馨。“我原本也是一名外卖小哥,深知配送行业的艰辛与挑战,更应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小哥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港湾。”来自安徽的王玉飞,2017年来到上海加入了配送行业,从配送员到站长再到区域经理,王玉飞帮助20多位聋哑骑手实现了从“小白”到优秀骑手的转变。202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王玉飞带着自己的骑手团队搬进了中航公寓的新“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上海打拼不容易,聚在一起都是缘分。”王玉飞说,自从搬到中航公寓后,大家都很安心,住在这里真感觉跟家一样,干起活来也更带劲儿。骑手们还参与了不少社区活动,为社区长者送餐,在这里形成“双向奔赴”。“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于2024年4月启用,最早这里是存量集体土地,如今功能重塑,通过翻新装修打造出一个公寓。”新虹街道社会工作办公室(房管条线)副主任侯莉婷告诉本报记者,“项目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可提供124间房,近500张床位,房间以4人间为主,里面不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配套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和成套家具。此外,公寓内还有近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区和4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区域,包括公共厨房、洗衣房、书屋等,以及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侯莉婷介绍,中航公寓的主要供应对象为从事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运行一线务工人员。目前,3号楼整栋出租,已经有100余名外卖小哥入住温暖的“新家”,5号楼也已与上海尚善餐饮有限公司签约,租出90多间房,入住者主要为餐饮服务人员。项目整体出租率已达90%以上。为了方便服务外卖小哥,中航公寓党群服务站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哥议事厅”。自4月入住以来,100余位小哥在“小哥议事厅”常态化开展“小哥议事会”,同步征集小哥微心愿,合理设置形成4大类100余节“初心加油站”赋能清单,包括电瓶车用电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急救包扎知识等课程,供外卖小哥选择,提升职业技能、丰富业余生活。另外,街道还将引入资源,打造健康诊疗、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新空间。“小哥虽然工作很紧张但是也需要放松。所以我们配套了篮球馆和羽毛球馆,有需要的小哥可以每周一免费来这里放松一下。”侯莉婷说,目前,新虹街道将中航公寓纳入航华一村二居委网格管理,共同制定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动。低价便民筑起“安居梦”“有一种追求是不忘初心,有一种幸福是永远奋斗,有一种温暖是我们在上海。”这是写在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里的一句标语。正如这句标语所言,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不仅是上海市“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示范性项目,也是为城市一线建设者和管理者安的家、筑的梦。近年来,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用低价便民为外来务工人员筑起“安居梦”。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具备五大特点:供应对象上,主要面向城市建设、运行和市民生活服务保障等行业从业者以及来沪新就业、初创业人员;点位布局上,优先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产业集中、人口聚集以及有长期建设任务的区域布点;建设配套上,以四人一间、带有独立卫浴设施的宿舍为主,合理配置双人间、单人间,特别注重营造“家”的温馨,因地制宜配置共享空间和公共设施;运营管理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主要供用人单位共享租赁、员工拎包入住,纳入基层社区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租金标准上,兼顾劳动者可负担和项目运营可持续,努力做到租金优惠、品质优良、配套完善。2023年,上海市从既有保障性租赁住房中遴选首批25个项目,筹措床位1.1万张,覆盖全市16个区,目前已全部向社会供应,月租金价格主要控制在500元—1000元/床,目前整体出租率达80%以上。2024年,上海计划新增筹措供应3万张床位,截至10月底,已累计筹措床位超3万张,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目前,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已覆盖全市16个区。闵行全区21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在各自的区域定位中也充分彰显了自身特色。比如,江川路街道的河东小区,通过成套抽户的契机进行改造升级,打造黄浦江边的“一张床”精准供应周边的医护人员,为老龄化社区带来更多温暖。又如,浦锦街道的星空自然项目,一上市就满租,里面租住了一群来自浦锦街道世博家园综合整治住宅修缮项目的建筑工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如今,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持续扩容,软性服务加速升级。过去一年里,新项目频频落地,服务空间也愈发丰富,有的新增了公交站点,有的开起了共享书房,还有的建起了社区食堂。除了低廉的价格之外,这个“家”的配套服务越发暖心和完备,从洗衣做饭到运动娱乐,各个项目结合住户需求不断开辟新的空间,扩大“家”的半径,扩散“家”的温暖。对于城市建设者们来说,这个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家”,变得更像家了。(本报记者 杨俊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7日 第08版)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