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da24h

6876 POSTS

Exclusive articles:

中文·温度

2024年6月,20名来自美国中西部地区8所中、小学的学生齐聚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秀中文、展才艺,参加第4届美国中西部“汉语桥”初中小学中文秀决赛。图为参加活动的学生。新华社记者 徐静摄二〇二四年四月,在贝宁科托努的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人们在“画意的书法”作品展上学习书法。塞拉芬摄(新华社发)王素洁(左四)在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多年后,现在是该中心的一名助教。受访者供图2024年4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学生们在中文日活动上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刚果(金)中资企业班开展工业汉语培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供图二〇二四年九月,新西兰中文周相关活动举办。图为在惠灵顿,当地优秀中文爱好者获奖代表上台致辞。孟韬摄(新华社发)二〇二四年九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学生在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拼音。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摄“这一年,中文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角色?”“中文让我的生活变得五颜六色”“中文改变了我的生活”“汉字书写很难,但我想写出更漂亮的汉字”……海外中文学习者的答案各异,但学习中文带来美好体验是共识。增 色在2024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总决赛上,来自英国的尤子君获得了全球总冠军和欧洲冠军,还凭借出色的口才荣获“最佳口才奖”。12岁的尤子君已经有约10年的中文学习经历。他用“是件超酷的事情”来描述中文学习经历。“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直到每个人都能认出,我是那个独一无二的金发中国通!”尤子君说。弟弟尤子原9岁,是第三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最佳口才奖”得主,和哥哥一样,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充满热情,中文水平也相当了得。“每次看到哥哥用中文跟人聊天,我都超级骄傲。我也想变成他那样的高手,用中文畅所欲言,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和乐趣!”尤子原说。尤子君和尤子原的中文学习之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父母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坚定支持者。在兄弟俩的父母看来,掌握中文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不仅能够开启探索中国之门,还能让孩子们像探险家一样,发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同时也能让他们对不同文化更加尊重。兄弟俩感慨:“学习一门语言,可不只是背字词和语法规则那么简单,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你能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说到未来,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到中国体验风土人情,书写更加精彩和有趣的中国故事。在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的舞台上,有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9岁小姑娘苏菲,她也有一个正在学中文的姐姐艾米丽。艾米丽与中文的缘分始于她的邻居——一个中国家庭。从小对语言充满兴趣的她,被中国家庭的热情和友好所吸引,渐渐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但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汉语拼音是她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拼音的声调变化让我感到困惑,但每当我在课堂上说出一句完整的中文句子时,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艾米丽说。在克服了中文学习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艾米丽在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脱颖而出。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知道,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获奖后的艾米丽,不仅成为学校的明星,还收到了来自塞尔维亚各地的祝福和支持。有一次,她走在街上被人认出。“听到他们说‘你就是那个中文很厉害的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学习中文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希望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能与世界对话。”艾米丽说。受到姐姐的影响,苏菲也加入了学习中文的行列。在日常生活中,姐妹俩常用中文交流。母亲看着女儿们用中文对话,感慨道:“学习中文让她们变得更加开朗,也让我们家的文化氛围更加丰富多彩。”传 承让孩子了解、传承中华文化是不少华人家长的心愿,而学习中文是达成这个心愿的重要桥梁。在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中,华裔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大门。王素洁是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一名学生。在她的生活中,学习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荷兰,爸爸妈妈是中国人。我的生活有着各种色彩,而中文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如同一本散发着历史和文化芬芳的书籍,吸引我去细细品读。”王素洁说。说到与中文的故事,王素洁曾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在家里常说中文,应该不必专门去学。“但我的父母告诉我,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我与故乡文化、历史和社会相连的纽带,要学好它。于是,每个星期六我都会到中文学校上课。”通过系统学习,王素洁逐渐领悟了中文的奥妙,学会了汉字书写,中文口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中文让她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归属感。“可以说,中文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我写下的每一个汉字中,读过的每一本中文书中,我都感受到了温暖,那种和故乡连接的温暖。正是中文,让我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让我找到了回家的路。”如今,让王素洁自豪的是有了新身份——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助教。在做助教的过程中,她将对中文的热爱传递给了更多的学弟学妹。同样在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多年的季子婕的父母也来自中国,在家一直用中文跟她交流。“爸爸妈妈告诉我,我们的根在中国,不管身在哪里,都要会说中文、会写汉字。只有学好中文,将来才能了解中国文化。”季子婕说。到了上学年龄,爸爸妈妈每周六都会送季子婕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从一开始看图认字到后来可以不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从可以用中文写一小段话到能写一个小故事……季子婕逐渐感受到中文的独特魅力。现在的季子婕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也可以用中文写一些小故事。“我能用中文表达想法,也可以用中文写作,感觉特别自豪。随着中文水平的提升,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将来能继续学习中文,用它来书写和记录更多的故事。”季子婕说。家住美国洛杉矶的淼淼在2024年暑假回到中国,登了长城、看了故宫、去了颐和园……“当我用流利的中文和大家交流时,觉得很自豪,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根就在这里。”淼淼说。从淼淼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注重他的中文学习,努力为他营造中文语境。“爸爸妈妈告诉我,学好中文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发挥天然优势,而且还能传承中华文化。”在父母的引导下,淼淼的中文水平不断提升。“可以说,中文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也常向班上的美国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很感兴趣,我也收获了友谊。”淼淼说。改 变对一些海外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文不仅仅开拓了视野,还为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正向改变。茹丝出生于肯尼亚一个普通家庭,上高中时希望能学习一门外语,母亲建议她学习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肯尼亚,能到这些企业工作是很不错的选择。”茹丝平时也通过看电影和纪录片对中国颇有了解,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巧的是,当时内罗毕大学正在组建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茹丝便报了名。2005年12月,这所孔子学院成立,茹丝成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1年后,在2006年举行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茹丝表现优秀。“这是一种激励。看到其他国家的人居然能把中文说得那么好,我觉得我也可以,我必须更加努力。”茹丝说。赴中国参加“汉语桥”决赛改变了茹丝的人生轨迹,她获得奖学金资助,在天津师范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习,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2014年,她回到肯尼亚,成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教师。2019年,茹丝再次赴天津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像茹丝一样通过学习中文改变命运的学生不少。数据显示,近20年来,该孔院注册学员累计达到22181人次,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领域的骨干。王晟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小山村,曾是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他儿时的记忆中,中国建筑工程队在家乡开山筑路,让家乡的咖啡在城里卖出了好价钱,中国工人说的中文既熟悉又陌生。这让王晟从小就决定要学习中文,帮助家乡发展。在报考大学时,王晟的第一志愿选择的便是中文专业。凭借对中文的热爱,王晟的中文水平提升很快,在读大一时便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三级,毕业后获得了多家中资企业的入职邀约。“是中文让我走出大山,也对‘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有了具体的感受。”王晟说。来自越南的杨芳草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22年暑假,她在越南一个风电项目实习。该项目旨在推动越南清洁能源的开发,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当我亲身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见证了中越两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共同克服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各种挑战,我被他们的热情深深感染。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的热爱,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杨芳草说。互 鉴语言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心灵的桥梁纽带,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钥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中文是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也为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注入了活力。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倡导并促进6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从2020年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携手全球合作伙伴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推动“中文日”逐渐走出联合国,成为全球中文大家庭共同的节日。短短几年,“国际中文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数据显示,“国际中文日”自举办以来,中外有关各方秉持共办共享、互学互鉴的理念,累计合作举办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和传播受众达8亿多人次,为各国民众了解中国、体验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增进理解搭建了一座新平台。在2024“国际中文日”活动启动的当天,“汉语桥”海合会国家青年学生春令营开营仪式也在北京举行。春令营营员代表阿努德·阿尔·阿里说,2024年是中国和阿联酋建交40周年,作为一名阿联酋青年,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了解到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未来将继续努力学好中文,为中阿友好贡献力量。阿努德·阿尔·阿里关于通过中文学习为中外人文交流贡献力量、增进友谊的想法是不少中文学习者的共识。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夏旋来自俄罗斯,已在中国度过了10年的求学时光。“来华10年,我从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逐渐成长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她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实地探访中国的大好河山,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而且看到了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当好文化交流使者,将我所热爱的中国展示给更多人。”夏旋说。2024年,孔子学院迎来20岁生日。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20年来,孔子学院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受到各国民众欢迎。原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撰文说:“孔子学院已走过20年历程。古人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的同事们和朋友们肤色、文化背景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崇尚友谊、追求和平。孔子学院所秉持的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办学理念,所独创的中外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模式,足以证明她的文化根基深厚,她将继续在中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培育下茁壮成长。”链 接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开展中文教育,全球除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另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29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72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1个国家(地区)合作设立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逾2000万人次。(本报记者 赵晓霞)《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8版)

2024,世界文明百花园生机盎然(2024·年终圆桌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室主任 徐 进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俄罗斯梦和中国梦”分析中心主任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南非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布萨尼·恩格卡维尼匈牙利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格拉登·帕平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 纳赛尔·布希巴图①:6月22日,几名俄罗斯演员在海南海口演出。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图②:12月15日,在法国巴黎圣母院前,几位中国福建演员表演布袋木偶戏《巴黎圣母院》。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图③:8月30日,在湖南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安哥拉馆,非洲志愿者展示非洲鼓。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图④:6月26日,参加“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的嘉宾(右)展示剪纸作品。新华社记者 秦朗摄制图:李嘉宝2024年,世界见证了文明对话的魅力。这一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法文化旅游年、中俄文化年精彩纷呈;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良渚论坛、世界古典学大会激发共鸣;联合考古项目、文化遗产合作、跨国艺术展览持续展开……这一年,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学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带来勃勃生机。近日,本报对话多位中外学者,回顾2024年全球文明的多彩画卷,解读当前国际环境下,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深远意义。全球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积极活跃态势●尤里·塔夫罗夫斯基:2024年世界文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相信随着交流互鉴,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将日益浓厚。●布萨尼·恩格卡维尼:2024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取得长足进展。世界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多种文明共存、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2024年,全球文明对话斐然成章。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秘鲁,探讨文明交流对区域合作的意义;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经过全球合作、联手修复,巴黎圣母院再度敞开大门,在塞纳河畔敲响钟声……2024年,中外人文交流成果丰硕。开年之初,“璀璨波斯”展览亮相故宫午门东雁翅楼,一方拉杰瓦迪纳彩龙纹釉砖,展示了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的相遇相知;红海之滨,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队合作发掘,让尘封的孟图神庙渐现往日神采;如约而至,超过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为中美人文交流打开新的窗口……一年来,精彩的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展览会等人文交流项目紧锣密鼓,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交流不断深化,奏响文明交流对话的乐章。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表示,2024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取得长足进展。这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有关世界文明多样化的专题会议,金砖国家进行了有关多元文化合作的讨论,中非合作论坛提出实施文明互鉴伙伴行动。“这一年,世界越来越认识到,需要多种文明共存、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作出贡献”。徐进表示,2024年,全球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积极活跃态势。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象征着2024年世界文明对话取得积极成果。”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春节“申遗”成功,不仅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历法的了解和认可,也体现了一种对中华文明的全球性尊重。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分享了一个生动细节。“此时此刻,俄罗斯商店和街道已经挂起农历蛇年元素的装饰,电视和网络节目也对农历蛇年的年夜饭和新年服饰展开讨论,这是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一个例证。”他说,文明交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促进了不同国家民众相知相亲。“相信随着交流互鉴,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将日益浓厚”。“越来越多国家看到了文明对话的力量。”格拉登·帕平表示,许多国家正在共同努力,通过交流和对话,增进互信与合作。“今年是匈中建交75周年。匈牙利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庆祝这一时刻。我们看到,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正在带动全球东西方、南北方在外交、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的更多互动”。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格拉登·帕平:加强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至关重要。●纳赛尔·布希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国际社会绝不能采取封闭和对抗的态度,而应真诚开展交流与对话。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明是一曲交响乐章。”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每一种文明都深植于其独特的土壤,拥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当珍视文明之间的差异,认识到文明多样性是客观事实。我们完全可以欣赏其他国家的文明成就,倾听不熟悉的语言和音乐,品尝异国食物和饮料,学习其他国家古代智者和当代思想领袖的著作。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惕这样一种思维倾向——出于对其他文明的无知和误解,贬低其他文明,并以此作为掠夺和战争的借口。”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地区冲突持续不断,人道主义危机频发,“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旧论调沉渣泛起,仍在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威胁。“当今世界需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鼓励对话而非对抗,鼓励合作而非零和博弈。文明交流对话有利于消除刻板印象、消除误解和不信任。”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说,“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纳赛尔·布希巴表示,今年举办的多场国际多边会议均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10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发表喀山宣言,重申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对增进相互理解、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国际社会绝不能采取封闭和对抗的态度,而应真诚开展交流与对话。”他说。格拉登·帕平表示,世界不能重走集团政治与集团对抗的老路。这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普遍共识。“现在,仍有人抱着零和博弈的心态,大谈‘文明冲突’,但这早已不符合世界的大势。加强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至关重要。”格拉登·帕平说。世界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文明交流对话●徐  进: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文明交流插上了科技翅膀。●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推动文明交流,需要破除阻碍民间交往的人为壁垒。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为推动民间交往作出了大量努力。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知名学者等中外嘉宾齐聚尼山,参与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北京,中美各界人士在鼓岭论坛会面,共叙中美人民跨越山海的友好佳话……2024年,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不断汇聚中外友好合作的力量。“今年以来,匈中保持密切沟通与交往。匈中两国间航班频次增加、联系更加紧密。匈牙利热烈欢迎来自中国的游客。”格拉登·帕平说,从高层对话,到民间交往,世界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文明交流对话。这是增进互信、避免冲突的有效途径。“2024年的世界文明交流取得积极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实现不同文明间真正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我们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说,“在微观层面,各国或可从教育着手,推动建设尊重其他文明的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民众尊重多样文明的意识。在宏观层面,‘全球南方’国家可加强文化外交,通过学术项目合作、举办文化节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加强互学互鉴。在国际舞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东盟等多边机制和平台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切实增强‘全球南方’的代表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促进团结合作的同时,展示‘全球南方’文明的丰富多彩。”“推动文明交流,需要破除阻碍民间交往的人为壁垒,鼓励更多留学生往来、举办更多文化艺术活动、为国际游客提供更多签证和便利措施等。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为推动民间交往作出了大量努力。”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对话有了更便捷的条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方法多种多样。”徐进认为,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文明交流插上了科技翅膀。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在纳赛尔·布希巴看来,推动文明互鉴、理性对话,学界交流对话必不可少,学术机构、智库、学者需承担起沟通的使命。前不久,纳赛尔·布希巴飞往中国广州,到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就摩洛哥与中国关系进行研讨交流。“中山大学是我的母校。未来,希望开展更多科研合作,为摩中对话贡献智力支持。”他说。“随着交通发展、网络进步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人类文明交往从未如此密切。通过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世界文明有望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同舟共济、命运与共。”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中国的倡议与行动将激励更多文明对话●纳赛尔·布希巴:中国积极主张通过对话解决矛盾,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了典范。●格拉登·帕平:世界呼唤和平发展。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时代需求的深刻响应。今年6月1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从德国的美因河,到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尼察河、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火热的龙舟竞渡在多地上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速度与激情”中,感受文明交流交融的魅力。这一天,也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由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通过后,14个国家参加决议核心小组,83个国家参加联署,联合国文明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表示高度赞赏。2023年3月,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仅今年一年,全球文明倡议已写入中国与巴基斯坦、阿联酋、巴林、突尼斯、埃及等多个国家的双边文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中华文明拥有包容性,这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也决定了中华文化有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体现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遵循。中国知行合一、言出必行,全球文明倡议将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说。“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的和平理念,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优良传统,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纳赛尔·布希巴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矛盾,通过交流增进信任,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典范,中国的倡议与行动将激励更多文明对话。徐进表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有助于打破文明隔阂,凝聚全球共识,激发各国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注入更多能量。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表示,全球文明倡议代表了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鼓励不同文明共存与合作,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南非欢迎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及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支持中国为改善全球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贡献。相信中国将积极推动三大全球倡议的实施。南非期待与中国及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与繁荣的世界。”布萨尼·恩格卡维尼说。格拉登·帕平表示,世界亟待国际交往模式变革,这一模式需要以和平为指导原则。中国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深刻响应。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体现了和平理念。“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下,世界呼唤和平而非战争。希望在和平理念下,文明交流对话持续蓬勃开展,为国际局势带来稳定性力量。”(本报记者 林子涵 李嘉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6版)

这一年,中国文化在全球“出海”又“出彩”(年终特稿·出海③)

图①: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之一——法国豫园灯会在巴黎风情园举办。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图②:一名摩洛哥女孩体验汉服。新华社发图③: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半岛第二社区活动室内,燕山大学留学生正在体验书法。曹建雄摄(人民视觉)图④:8月22日,人们在德国2024年科隆国际游戏展《黑神话:悟空》拍照区拍照。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最近,旅居新西兰的中国姑娘小麦非常开心,虽然距离蛇年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她已早早开始剪窗花、买灯笼和贴对联,并热情地向身边的外国朋友“种草”(推荐)春节。是什么让她如此快乐?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春节申遗成功,对我们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小麦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年我要邀请身边的各国朋友来和我一起‘过大年’!”近年来,在更大范围走向世界的,不只有春节这个传统的中国年文化。从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到与时俱进的“国潮”魅力,再到科技与文艺碰撞融合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如今,中国文化“出海”又“出彩”,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最炫民族风”。非遗海外“圈粉”呈现中国魅力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持续“圈粉”,彰显文化魅力。成功申遗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全球约1/5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已在世界各地深入民心。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世界年”。2024年春节,“火出圈”的广东省揭阳市普宁英歌首次登陆英国伦敦“欢乐春节”活动,吸引现场超过70万人、上百家媒体围观共赏。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认为,春节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重在一个“和”字。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借着春节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向世人传递,增进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往来。“可以说,和平是春节作为人类非遗的重要标识。”萧放说。“从东南亚到欧洲,不仅海外华人,越来越多当地民众也将春节视为自己的节日,他们还将本土文化融入春节的节庆活动之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认为。“本次申遗成功本身,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一致性和文化创造力的认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朱刚说。就在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二天,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非遗文化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非遗,已经成为诸多外国人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中国非遗正以传统民俗、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成功“出海”,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的故事。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妥艳媜认为,中国非遗在国际上受到青睐的类型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表现力,如京剧、川剧变脸、皮影戏和传统舞蹈等表演艺术;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底蕴、高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剪纸等;三是与外国观众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如一些国风博主通过展示中国非遗制作工艺,呼应了现代人对于返璞归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四是与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相关的非遗,如武术、太极拳、中医推拿、针灸、中草药等类型。“非遗强调的是人而非物,凡是能够高度呈现人的原创性的非遗都容易获得人类普遍的尊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耿涵说,非遗“出海”可以帮助中国向外界传达全人类的文化价值共识,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华文明中“真、善、美”的表达,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尊重,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国潮”走红尽显中国气质身穿汉服头戴朱钗,抬手拨弦乐声轻舞。最近,一位古装红衣扮相,在法国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地标建筑前弹奏古筝的中国女孩在网上火了。旅法留学生彭静旋演奏古筝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世界各地网友的喜爱,多次被国外媒体报道,收获了许多观众的暖心留言。“刚开始表演时,我发现很多观众分不清亚洲不同国家的文化,经常把我认成其他国家的表演者。为了告诉他们古筝是中国文化,我尝试穿着汉服演奏。如此一来,不仅辨识度更高,演出效果也更好了。”彭静旋告诉本报记者,此后,“古筝+汉服”成为自己进行街头演出的标配。“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乐器和服饰非常好奇,经常会停下来仔细观看,询问有关中国文化和音乐的问题,我都一一耐心解答。”彭静旋说,“有一次,我用古筝演奏了一首探戈名曲,随着音乐的推进,好几名观众自发加入进来,热情起舞。看着他们那么陶醉,那么惬意,我的心里充满温暖。”现在,彭静旋在网络上已经受到3000万人关注,与民乐演奏家方锦龙合作的国乐快闪作品播放量近亿次,点赞数过百万。“我很高兴能通过短视频这一方式,给外国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户。”彭静旋说。如果说用古筝演奏流行歌曲和世界名曲为彭静旋带来了“流量密码”,那“武术+音乐+舞蹈+短视频”的方式则为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峨眉派女子功夫团95后“大师姐”凌云敲开了“用中国符号连接世界”的大门。一招一式似柔而刚,与周围山清水秀的环境相互交融,仿佛武侠小说中的论剑场景,又犹如一幅传统中国水墨画……近日,峨眉派女子功夫团的武术表演视频在海内外网络平台上爆火。在“外国人看峨眉凌云的反应”这条抖音话题下,国外网友们踊跃留言,称赞她“真人版的花木兰”“仿佛在空中起舞”“太美了”。凌云4岁习武,8岁评上国家二级运动员,10岁独自从家乡雅安辗转至乐山,系统学习峨眉武术。22岁那年,经过严格选拔,她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峨眉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接过传承重任之后,凌云发现,峨眉武术固然荣耀,但并不出圈。这让她意识到,要想让峨眉武术文化“从中国出发并走向世界”,不能仅靠习武者的练习,还要通过符合现代审美的内容形式,向大众乃至海外进行推广。因此,找到一些“能在现代社会将文化‘玩’起来的综合人才”,组建一支新鲜活泼的团队,尤为重要。“虽然经典永流传,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只还原,一定要创新。要顺应当下的潮流,用更具时代感的方式来展示。”凌云说,“传统要‘走出去’,先要‘潮’起来。”今年2月,一条面向全国的“江湖招募令”,将8名身怀武艺、性格各异的00后女孩集结到一起,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第四届峨眉武术传承大会上正式成团。功夫团的视频一经推出就“火”了起来,10天后全球播放量已超10亿次。今年7月,法国巴黎街头,首次走出国门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与彭静旋跨界联袂,将传统文化“玩”出了新高度,博得中外观众一片喝彩。时尚、跨界——这是功夫团负责人李洁瑜总结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从传统武术界出圈的最大秘籍。“简单说,就是让人感觉传统也能很‘潮’。”她说,“我们的短视频之所以受海内外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在传统武艺的基础上,跨界融入了舞蹈、音乐和时尚等不同元素。”“我的师傅——四川省武术协会主席任刚曾对我说,任何一项传统文化,都需要用最具时代感的眼光去看待。”凌云说,“从武术出发,去创新、去跨界,这条路有起点,但是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努力,希望在武术的跨界融合中,实现破圈传播,打开‘用中国符号连接世界’的大门。”文化出海“新三样”展示中国形象2024年,源于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的首款中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持续“圈粉”海内外。近日,该游戏不仅在被称为“游戏界奥斯卡”的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GA中获多项提名,并斩获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奖项,还经由全球玩家票选,赢得了“玩家之声”奖项。在12月18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黑神话:悟空》的获奖实现了中国游戏史上“零的突破”。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我们对《黑神话:悟空》获奖表示祝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林剑表示,很高兴看到《西游记》这部400多年前的中国神话小说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大放异彩,“圈粉”全球玩家。《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魅力。新技术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新机遇,更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甚至,随着游戏的火爆,众多取景地变成了热门打卡新地点,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全新热度。近年来,以中国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承载着东方神韵,在全球刮起“中国风”,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它们整合并创新文化表达模式,通过主动传播与融合叙事的海外输出,向全球青年群体展现着绚烂多姿、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网文,以东方思维讲述中国故事。据统计,中国网文出海作品已形成15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都市、西方奇幻、东方奇幻、游戏竞技、科幻成为前五大题材类型。《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仅阅文集团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就已上线约6000部中国网文的翻译作品,累计海外访问用户近3亿,阅读量破千万作品数同比增长73%。出海多年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向海外输出优秀的文化作品,还将中国文化、审美以及创作模式推向全球,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世界文化现象。网剧,用图像展现立体的中国形象。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盛唐为背景,再现了当时长安城的盛世繁华、江山锦绣;古装剧《庆余年》成为风靡一时的爆款剧集,如今已经上线了第二季……截至2024年2月底,已有40多款短剧应用试水海外市场,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内购收入达1.7亿美元。网游,让“中国风”走出“国际范”。以网游《原神》为例,游戏世界的“海灯节”与春节同步,全球玩家可以体验“彩鹞栉春风”的浓浓中国风情;游戏中还融入跳跃、蹲桩、打滚、弓步、扣步等中国传统舞狮元素……把文化“装”进游戏,网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更加创意化的表达,主动拉近全球用户与中国文化间的“心距离”。《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自研游戏在海外的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同时,中国移动游戏在主要出海地区的增长率都明显提升。林剑说,当东方美学邂逅现代科技,当传统文化融入新兴产业,我们看到中国“现象级IP剧目”在泰国、日本、美国等地热播,让海外观众频频“催更”;中国网文作品被收录至大英图书馆的中文馆藏书目,让各国读者直呼过瘾;中国游戏“刷屏”全网,为大家打开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唤起全球玩家的情感共鸣,激发不同文明间的双向奔赴。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文化出海“新三样”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外显精美的“服化道”形式,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相信未来,文化“新三样”可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继续一路高歌一路繁花。(本报记者 杨俊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5版)

这些“第一”,见证中国制造向“新”而行

2024年12月11日,搭载156名旅客的CZ6786(广州—海口)航班平稳降落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标志着国产大飞机C919在海南的商业飞行“首秀”顺利完成。苏弼坤摄(人民视觉)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新华社发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制管作业车间内的数控切板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运行试验。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供图(新华社发)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大飞机事业实现新突破;国产首艘大邮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扬起海上文旅新风帆;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落地,探索绿色能源发展新路径……回首2024年,激动人心的“第一”“首次”接连涌现。这些成就,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不断向前,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在全球舞台上绽放独特魅力,涌动着磅礴的“向新力”。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签了!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C929客机首家用户框架协议,国航有意向成为C929宽体客机的全球首家用户。C929是继C919后中国在大飞机领域的又一重磅项目。中国商飞有关负责人介绍,C929宽体客机目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基本型座级280座,航程可达1.2万公里,能满足全球国际间、区域间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作为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订单量超1000架,2024年共交付近50架;商业飞行时间累计超过1.7万小时;已开通15条航线,市场适应性和可靠性持续提升。在C919基础上,C929机身设计更宽大,可搭载更多乘客,航程也更远。中国商飞有关负责人表示,C929对于完善国产商用飞机谱系,带动商用飞机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中国大飞机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有望在未来的全球航空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世界最大“空气充电宝”开工建设12月18日,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作为大规模新型储能手段,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依托这一技术所建电站被形象地称为“空气充电宝”。在电力需求低谷时段,电站如同巨大的“打气筒”,利用富余电力驱动设备,将大量空气压缩并注入地下千米深的废弃盐穴中,以高压形态安全储存。而当电力需求激增时,这些被储存的空气则被释放,通过精密的发电装置,利用空气膨胀原理高效转化为电能,及时补充电网,有效缓解用电高峰压力。据介绍,此次项目规划建设两套35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机组,储能8小时,发电4小时,能量转化效率将超70%,一次充电可储存280万度电量,能够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该项目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壁垒,研发制造出世界最先进的空气透平和压缩机组,并实现核心设备的100%国产化。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9.24亿度,全年可节约标准煤27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2万吨,将进一步填补中国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应用的空白。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建成一块重达近10吨的钢板,经过短短20分钟、10余道工序,便可加工成若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平台零件;再经智能化生产线,这些零件“摇身一变”成了万吨重的海洋装备……在中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预制车间,智能化生产场景让人眼前一亮。10月30日,海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该工厂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占地面积约57.5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为8.8万吨。“车间内设置3条智能生产线,通过数字化工单的应用,实现了上料、输送、吊装、切割、焊接等多个工序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施工效率提升25%以上。”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预制车间副经理刘超说。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正逐步实现智能化转型:全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工艺设备、首个开采工具等一批智能制造基地正加紧建设,国内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和世界首个可遥控生产超深水平台相继建成……这些新突破、新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海洋石油装备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海洋油气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开航2024年1月1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意味着中国在大型邮轮制造及运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国产大邮轮正式扬帆,驶向世界之海。“爱达・魔都号”历经八年科研攻关、五年设计建造,总吨位达13.55万吨,船上有客房2125间,可容纳乘客5246人,配置高达16层、面积4万平方米的生活娱乐公共区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说:“我们联动和管理361家全球供应商、1105家二级配套企业,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展现了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和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的较强能力。”截至2024年12月15日,“爱达・魔都号”已顺利运营近80航次,服务近30万名游客。外高桥造船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邮轮正常高效运营,公司积极主动处理交船后执行项目,累计组织约1600人次登船作业,相继完成防火门更换、贴面维护等高难度施工任务;开发上线售后服务平台,为邮轮运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支持。“爱达・魔都号”的成功运营,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高品质海上旅游的新选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与无限潜力。看向未来,中国邮轮产业前景可期。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跑3月21日,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氢能列车有啥不同?与传统列车依靠化石能源或从接触网获取电能驱动相比,此次成功达速运行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为车辆运行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源。试验数据显示,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款列车还应用了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同时采用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本次试验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在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中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助推实现高端交通载运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中国交通载运装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超大型燃气轮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难造的机械装备之一,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10月7日,中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点火成功,项目推进取得新突破。燃气轮机点火试验是整机试验验证阶段的首个重大试验,为全面开展整机验证奠定基础。这次成功实现燃气轮机点火,是继今年2月首台样机总装下线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成果,标志着项目研制全面进入整机试验验证阶段。据介绍,这台机器联合循环效率超过60%,在将燃料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相比传统燃气轮机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浪费;在运行稳定性方面,它可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超过8000小时,满足大型电力供应系统对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国家电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第一吊”成功交付今年3月6日,新晋“全球第一吊”——XCA4000轮式起重机成功交付,徐工集团再次打破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起重机研发世界纪录。这台最新款的轮式起重机,高7米、宽3.8米,底盘装有11轴轮胎,公路运输需十多台板车。“它见证了我国起重机从5吨到4000吨的跨越。”徐工起重机械研究院全地面起重机研究所总体室主任李长青说,“1963年3月,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Q51型汽车起重机试制成功,中国工程起重机由此发端。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努力,七次刷新‘全球第一吊’世界纪录,让中国制造享誉世界。”如今,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轮式起重机,曾把230吨重的物体一次性吊装到170米的高度;有全球最大的后驱刚性矿车,一次可载重400吨……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国的“大国重器”不断迈向中高端。产品实力增强的背后,是科技含量的持续提升。徐工集团董事长杨东升表示,驱动徐工集团增长的“引擎”是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徐工集团每年将收入的5%以上投入技术研发,建立了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一体化研发体系,确保其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项目投产不久前,广东省珠海市万山区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制氢,标志着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顺利落成。该项目由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依托桂山海上风电31号风机平台,项目安装了海水淡化、机械电控、电解制氢三个功能模块,电解槽功率为400千瓦,每小时产氢80标方,纯度99.99%以上。海上风电制氢,可靠性如何?今年9月初,台风“摩羯”的侧翼掠过桂山洋面,制氢装备成功经受了恶劣天气考验,截至目前已稳定工作600小时以上,总产氢量4.5吨,全年产氢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350吨。不仅稳定,而且智能。该项目在风电制氢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系统识别等前沿技术,有效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为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填补了中国以及亚洲海洋风电制氢工程技术领域的空白,为未来国内外海洋能制氢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宝贵经验,将带动中国海上风电和绿氢产业规模和质量提升,形成产业链优势。”该项目有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孔德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4版)

同心同行,讲述“两岸一家亲”的故事(2024·年终特稿)

今年8月,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学生们在北京大学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今年10月,以“棒舞青春、情融塞上”为主题的2024海峡两岸(宁夏)青年慢投垒球邀请赛在宁夏银川举办。图为来自台湾的球员在比赛中庆祝。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每年1月至3月,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许多茶山上或红或粉的樱花竞相开放,茶园内还种植着成片的高山有机茶,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朱海鹏摄(人民视觉)12月的广东,微风徐徐,暖意浓浓,一派南国风情。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朋友汇聚在南海之滨,参加第二届“青春力量 幸福家园——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活动。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海峡两岸暨港澳自行车骑行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两岸青年交流交心,走近走亲。今年以来,两岸各领域交流全面开花,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台胞台企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两岸同胞同心同行,共同讲述“两岸一家亲”的故事。共谋产业发展各类协作机器人挥舞手臂“丝滑”作业,智能屏幕实时监测生产环节的相关数据……在今年9月于上海举办的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不少台企展示了各自的科技创新产品。作为工博会“常客”,台达集团今年精心设计了“零碳工厂”“智慧工业楼宇”“厂区微电网”“AI数据中心”等场景化板块,还带来了结合数字孪生科技、通过机械手臂协作的“柔性加工中心”。台达首席执行官郑平表示,呼应大陆“双碳”目标政策,台达推出3D零碳数字管理平台等具体方案,协助推动企业向数字化、低碳化变革,积极打造“零碳工厂”。而在区域布局方面,除了巩固华东、华南的产业基地,台达也在加紧建设华西基地。看好大陆发展舞台的台企不只台达。今年3月,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旺旺集团董事长、台商蔡衍明说,旺旺集团是两岸交流合作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旺旺今后将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扩展业务范围,提升产品质量。目前,旺旺集团食品部门在大陆设有34个生产基地、814条生产线,成立53个销售分公司,有422个营业所及1万多家经销商。11月,台资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2024两岸机械工业交流会分别在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举办,活动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两岸企业合作共赢,吸引业者踊跃参与;12月,2024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在福建厦门举办,两岸工商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岸经济产业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类似的活动不胜枚举。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两岸贸易额为2403.67亿美元。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1785.78亿美元,同比增长9.3%;大陆向台湾出口617.89亿美元,同比增长9.8%。今年1至9月,大陆新设台商投资企业5725家,同比增长5.6%。“大陆具有超大市场规模、完整的供应链及世界级的基础建设,展现出强大韧性;台湾部分技术居世界前沿,如半导体、精密机械、工业互联网等。”谈及对两岸合作交流的看法,台湾工业总会秘书长陈益民告诉记者,两岸合作机遇广阔,而融合带来的不只是共赢,还能累积善意,让两岸走上携手发展的和平道路。共叙同胞亲情一起参观文化古迹,一起讨论校园生活,一起品尝地道美食……前不久,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共40名师生组成的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抵达台湾,展开了9天8夜的参访活动。在台期间,两岸学子亲密互动,交流默契,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今年以来,两岸同胞之间的交流活动持续热络。4月初,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到大陆多地寻根、交流,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活动,多维度感受大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脉动。在8月举办的海峡青年节上,两岸青年在就业创业、文化艺术、乡村振兴等领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发出了“我在大陆找到了人生的广阔舞台”“我们的青春本就是用来奋斗的,无悔青春,不负韶华”的感慨。两岸青年峰会、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多元多彩的活动,让两岸同胞增进彼此了解,拉近心灵距离。值得一提的是,用歌曲、短剧演绎两岸青年交流故事成为今年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厦门卫视、中国台湾网、全国台联台胞之家联合出品原创歌曲《等你回家》,融合普通话和闽南话,以乡音传乡情,唱出期盼两岸团圆的真情。云南省台办和中新社云南分社根据香格里拉藏族青年和台湾桃园青年的爱情故事创作歌曲《云台谣》,并拍摄5集微短剧《寻梦香格里拉》,传递两岸青年交流坚定、持久的力量。心走近了,海峡就是咫尺。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更能感受到血浓于水、不分彼此的含义。通过实地探访和深度交流,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朋友对大陆的了解更加真实、立体、全面。一些台湾青年感慨,“仿佛历史课本就在眼前”“之前对大陆发展有所了解,但这次亲眼所见更感震撼”。许多“首来族”纷纷表示,希望自己能成为“常来族”,因为大陆是能够收获成长、实现梦想的热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旬,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共签发台胞证99.4万张次,同比上升14.5%,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青年台胞办证人数占比近三成,“首来族”办证人数占比达23%。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台胞申请来大陆定居人数呈逐月递增趋势,申请量已超过前十年总和。国家移民管理局为在大陆居住生活的台胞提供实时免费身份核验服务达540万人次,同比增长34.3%,台胞办证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共建“第一家园”台胞往来通道更加畅通,在闽生活更加便利;闽台经贸稳步增长,行业标准共通持续推进;民间交流日趋热络,青年交流更加深入……去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一年多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已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经验,取得一批首创性对台融合发展成果,福建正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这一年,闽台经济融合不断推进。马祖酒厂等台资企业获得大陆老字号招牌、《福建省促进两岸标准共通条例》立法工作启动、大陆首只由台商发起的两岸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台胞境外自有人民币投资大陆通道率先打通……自《意见》出台以来,闽台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亮点纷呈。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磁吸效应进一步凸显。截至目前,福建累计引进台资项目2.5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33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台湾地区成为福建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一年,闽台社会融合持续加速。福建落实落细首批225项同等待遇清单,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实现台胞在闽定居落户“愿落尽落”;上线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台胞在闽“一网通查”和“全网通办”服务……截至目前,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前来实习就业创业的台青近5万人。全省累计有152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67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参与乡建乡创,覆盖93%以上的县(市、区);一大批台胞担任教师、医生、科技特派员,有的还获“非遗传承人”“劳模”等称号。——这一年,闽台情感融合日渐深化。今年以来,福建已累计举办200多场重要涉台交流活动,参与台胞超过了2.5万人次,示范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区域。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两岸青少年棒球邀请赛、两岸同胞迎中秋联谊活动等一系列两岸同胞欢迎和喜爱的品牌活动,成为促进两岸民众交流、交心、交融的重要平台载体,让两岸同胞走得更近更亲。据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截至10月19日,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年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87.6%。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区域、两岸同胞情感最温馨家园、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在促融合、探新路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本报记者 柴逸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6日 第03版)

Breaking

【学习小组】“青铜侠”是什么“侠”?

一尊“青铜侠”伫立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身高1.8米头戴发髻 腰缠铜带 圆脸大耳浑身上下标记着559个穴位这尊针灸铜人是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访问世卫组织时带去的礼物针灸铜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象征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尊“青铜侠”让全世界刮起“中医风”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创新演绎促进中法文化交融——记中国戏剧法国乡村行活动

新华社法国阿维尼翁12月26日电(记者罗毓、孙鑫晶)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戏剧之城阿维尼翁的红雀剧院内灯火辉煌:圆场轻盈如风,水袖翻飞如云,演绎中国古典爱情剧目《百花亭》;操偶师十指弄巧,布袋木偶翻滚腾挪,以独特风格呈现法国经典名作《巴黎圣母院》;武术与杂技交融,铙钹声声震耳,带来别具一格的打城戏《献铙钹》……此情此景,正是一支来自中国福建的传统戏剧团在法国南部阿维尼翁的演出。这也是中法美丽乡村行活动在法国乡镇巡演的最后一站。中法美丽乡村行活动于本月17日至21日举行,由中国歌剧研究会、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和法国美丽乡村联盟共同主办。活动汇集众多传承千百年、至今仍活跃在福建各乡村的经典折子戏和表现中国茶文化的舞蹈,依次在法国南部佩尔讷莱方丹、卢尔马兰、戈尔德和阿维尼翁四个景色优美、人文底蕴浓厚的乡镇演出。本次展演内容丰富,除《百花亭》《巴黎圣母院》《献铙钹》外,还有融入福建闽剧、叙述中国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舞蹈《采茶》,提线木偶戏《钟馗醉酒》,以及用高甲戏演绎的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作品《吝啬鬼》。巡演场场爆满,让法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魅力,创新演绎方式也加深中法文化交流融合。“演出如此精彩!所有演出都很出色!”80岁观众塞西尔激动地告诉新华社记者,在卢马尔兰看完演出后,自己次日又赶到戈尔德“二刷”表演。她还将自己亲手缝制的薰衣草香包送给展演团导演,香包上绣着法语“感谢”。对于融合中法文化的创新戏剧剧目,从业近60年的法国资深戏剧家克里斯蒂安·吕西亚尼感触良多。他说,通过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来演绎法国文化作品,这让“法国人对法国文化有了新的发现”,这种价值超越戏剧本身。中法美丽乡村行展演团团长宋晨认为,这次活动令自己深切感受到法国观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走进法国等欧洲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展演团总导演郭小男说,这次福建的五大剧种首度走入法国乡村,为两国今后文化交流打开新路径。红雀剧院经理、阿维尼翁民间戏剧节协会联合主席哈罗德·大卫曾多次到访中国,他认为法中文化交流很有必要,通过文化和艺术合作,可以让法国人从新的角度了解中国。“下一步我们打算促成法中艺术家同台亮相,在合作中学习彼此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创造条件,让两国艺术家相遇、相识并共同创作。”大卫说。

海评面:“雅万高铁将成为印尼地区经济增长的绝佳机遇”

自2023年10月17日投入运营以来,雅万高铁已累计运送旅客700万人次,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安全、绿色、高效、舒适的出行方式。

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大使随笔·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分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擘画合作新蓝图。阿斯塔纳峰会后,中国接任2024至2025年度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沙特阿拉伯是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相信在中方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中沙将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更多务实合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从6个创始成员国扩大为涵盖26个国家的“上合大家庭”,成为当今世界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各成员国始终以“上海精神”为指引,巩固政治互信,加强睦邻友好,守护地区安全,推动区域合作,走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和平发展道路,树立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上海合作组织是变乱交织世界的“稳定锚”。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多层级交流和一系列安全合作,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团结协作、开放共赢、包容互鉴的全新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为解决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发出“上合声音”,为打击“三股势力”、应对毒品威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采取实际行动,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中方已全面启动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工作。习近平主席先后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致贺信,中国外交部就中方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工作举行吹风会,中方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协调员理事会会议、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第四十二次会议、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中青年军官交流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本地区安全屏障、合作桥梁、友好纽带和建设性力量的重要作用。沙特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好伙伴。沙特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一员,也是多极化世界中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沙关系迈入历史最好时期。2021年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决定吸收沙特为对话伙伴,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批准沙特成为对话伙伴,2023年3月沙特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沙特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妇女论坛、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沙特认同“上海精神”,重视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期待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深各领域友好合作。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团结协作是上海合作组织一路走来的成功经验,也是新征程上应变局、开新局的必然选择。中国将同各方齐心协力、务实笃行,弘扬“上海精神”,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再上新台阶,为维护地区和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新贡献。(作者为中国驻沙特大使 常华)《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7日 第 03 版)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