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da24h

4095 POSTS

Exclusive articles:

良渚遗址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调研时强调。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充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向世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5年来,良渚遗址以“入遗”为新起点,积极探索遗址保护新路径,书写文化传承新篇章。探寻:推动考古与研究取得新突破清晨,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几位考古技工正在用洛阳铲钻探土层,观察取出的土芯样本,根据土芯每一节的颜色变化,寻找地层深处的考古线索。“我们今年完成了一桩‘大活儿’,也是一桩‘细活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说,5年来,他们按照每隔5米钻探一孔的基本原则,完成了古城遗址周边100平方公里的调查,累计发现近350处遗址点,后期还有望增加。这是2024年7月4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在良渚古城建成之前,先民住在哪里?在距良渚古城遗址南侧约2公里处,考古队员发现了北村遗址,为研究良渚早期社会发展、阶级分化和探索良渚古城的崛起背景提供了新的资料。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究竟有多大?此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11条水坝遗址,近年来,他们运用多学科综合考古,又新发现10多条良渚水坝。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是良渚古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实证。良渚玉器精美绝伦,是在哪里生产加工的?在离良渚古城遗址不远的德清县,考古队员发现了中初鸣遗址。它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实验室同样也是良渚考古的“重要战场”。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90后”宋姝正在细心拼接从古城内出土的动物遗骨。“民以食为天”,动物考古不但能回答“良渚人吃什么肉”的有趣问题,还能助力研究五千年前良渚社会的经济生活状况。“多学科考古是近年来良渚考古的一件利器,我们有21位研究人员从事着动物、植物、地质、环境、水利、测绘等18个方向的研究工作。”王宁远举例说,水利考古工作不但找到了更多的良渚水坝,还实现了“经验输出”,为长江流域的水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5年间,良渚考古工作持续深入,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我们要把良渚文化的‘源’和‘流’阐释清楚,让世人进一步了解良渚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记者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了解到,近年来,良渚文化价值研究阐释得到持续深化,已出版各类科研文集、普及读物600余种。同时,当地也正着力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2023年1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良渚论坛”,深刻阐明良渚文化独特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呵护:构建高质量立体安防体系“她在洒什么?”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的南城墙遗址点,看到工作人员用喷壶往墙面上洒东西,几位游客好奇地问道。2024年7月4日,游客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城墙遗址展示点游览。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这是专门研发的纯天然植物精油。”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高海彦说,它是为良渚量身定制的“护肤品”,是监测中心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共同开发的,可抑制苔藓和微生物生长。良渚遗址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而当地气候冬季阴冷、夏季高温、潮湿多雨,会对遗址本体造成开裂、坍塌、粉化等多种病害。“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级的文保难题。通行做法是完成考古发掘后回填,但是这样的话公众就无法看到遗址的面貌。”监测中心主任孙海波回顾说,“在遗址公园建设时,我们保留了一些遗址剖面,但也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既能让观众看得清遗址的面貌,又保护好遗址?”多年来,良渚遗址管理部门持续与国家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良渚遗址“延年益寿”的良方,开展多学科会诊,求解“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这一良渚遗址保护的核心课题。今年7月,监测中心启用了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总面积1500平方米,下分7个实验室以及标本室、专家研究室等多个配套空间。在“化学实验室”,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教授张秉坚告诉记者,这里的任务就是研究保护遗址所需的各类化学材料;在“土遗址建造工艺实验室”,河海大学袁俊平教授的团队则根据结构成分,对遗址土进行仿制,用仿制土为病害防治研究提供实验材料。2024年7月8日,研究人员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进行试验。新华社记者 冯源 摄除了多学科会诊,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还实现了数字赋能。在监测中心的监测大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不同点位的即时图像就实时显现在大屏幕上。孙海波说,运用最新研发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良渚遗址已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比如有的遗址点在遗址公园外,我们就为它设置了电子围栏,做到实时监控。”天上有无人机,路上有专职巡防队和警犬,各村有业余文保员……如今,良渚遗址已构建起一整套“人防+物防+科技防+制度防”的立体安防体系。“活”化:加强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地上荒丘一片,地下气象万千”,这是不少遗址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多游客初到良渚古城遗址,难免也会有类似的困惑,放眼望去,土丘、青草、丛林、河道……如何真正领略到5000年前的辉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说:“为了让古城‘活’起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觉得效果最好的还是数字化呈现。通过再现良渚古城的面貌,帮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良渚遗址的价值。”2024年7月4日,游客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宫殿遗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莫角山是良渚古城中的宫殿区,昔日的宫殿早已无影无踪。但在攀登莫角山的途中,游客只需扫描AR二维码,就能在手机屏幕上看到良渚人生产、生活、建造宫殿、举行庆典等一系列场景。“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央,良渚古城里的宫殿也是居中分布,它们似乎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化联系。”环顾遗址四周,再看看手机中的虚拟宫殿,北京游客杨思平若有所思。2023年11月7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莫角山遗址中的小莫角山台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通过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诸多数字技术的阐释,良渚遗址的文化精髓更加深入人心。在去年举行的杭州亚运会上,从吉祥物、火炬到开闭幕式,“良渚元素”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目前,良渚文创已开发出11大类、600余款产品。当地还成立生活美学联盟,推出自主研发及联名产品700余款,销售额破亿元。在紧邻遗址公园的瓶窑镇,通过“后申遗时代”的持续整治提升,镇上的老街变身非遗聚落,集结玉雕、纸伞、陶艺、风筝、灯彩等项目,吸引文创企业纷纷落户,游客纷至沓来。多年来,良渚新城的土地出让金有一部分用于良渚遗址保护。如今,在良渚遗址的文化品牌带动下,良渚新城的数字文化产业也迅猛发展,入驻文化企业800多家。2024年7月4日,搭载着游客的游览车行驶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目前,浙江省和杭州市正在高水平规划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旨在进一步促进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这条走廊贯穿起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京杭大运河等多个文化地标,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经济发展,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介绍说,管理部门正全方位构建良渚遗址的“专业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的传播体系,持续探索良渚遗址保护传承的创新之策,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力争打造大遗址保护管理世界典范。文字记者:邬焕庆、方益波、冯源视频记者:王怿文、李涛海报设计:卓越统筹:冷彦彦、万倩仪、岑云鹏、宋为伟、金怡、王诺、周咏缗、赵露露

时政微纪录丨习主席的中非时间:中非关系踏上新征程

9月5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盛大开幕。中非友好大家庭时隔6年再聚北京,共襄盛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峰会期间,中非双方一致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份重要文件,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9月6日,北京“中非周”继续进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外方与会领导人举行多场双边活动。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新朋友到老朋友,在沟通中建立友谊,在交流中成为朋友。监制丨申勇记者丨史伟 王鹏飞 邢彬 卢心雨 赵化摄像丨李铮 蒋硕 金雨秋 程铖 郭鸿 陆泓宇录音丨程爱华

各地各部门做好台风和强降雨防御工作

人民日报北京9月6日电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超强台风级)9月6日16时20分在海南文昌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6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台风“摩羯”6日22时20分左右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沿海二次登陆。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6日针对第11号台风“摩羯”对海南、广东造成的严重影响,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救灾救助工作。广东省防总维持防风Ⅰ级应急响应,高铁列车停运141.5对,停运班线733条,琼州海峡航线等多条航线全部停航。截至6日12时,广东省全省陆上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57万余人。广东省减灾委已于6日16时启动省Ⅳ级救灾应急响应。5日,广东省减灾办会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湛江市迅速调拨清凉被3000床、毛巾被3000床、折叠床2000张等省级救灾物资1.96万件。广东省水利厅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组织防汛防台风会商,督导各地市做好台风和强降雨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库闸塘坝、江海堤防和在建工程的巡查值守。湛江市严格落实停游、停课、停航、停工、停电、停聚、停驶、停市要求,徐闻全县5184艘渔船已全部回港避风,渔船转移上岸人数1171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于6日18时将自治区防汛抗旱(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应急响应。针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游客疏运需求增加的情况,国铁南宁局6日紧急增开、重联广西北海、防城港往南宁方向动车组列车11列。6日11时30分,防城港市启动防御台风一级应急响应,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停课停工停运紧急措施防御台风。截至9月6日18时,南方电网公司累计投入抢修人员1.5万余人、抢修车辆2200多辆、应急发电车455台、应急发电机675台开展抢修复电工作。(综合本报记者李晓晴、李红梅、刘温馨、曹文轩、罗艾桦、庞革平、程远州、李纵报道)《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7日   第 05 版)

数字化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生态论苑)

用数字化守护绿水青山,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必将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黑龙江伊春森工带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明月林场,随着一声轰鸣,一架森林智能巡护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入茂密丛林开始巡护,林场的监控屏幕上也随之出现无人机实时拍摄到的画面。“空中之眼”精心守护着莽莽林海。去年以来,带岭林业局公司引进大疆机场和智能巡检平台,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每半个小时自动巡护一次,通过可见光和热成像技术形成相关数据,实现林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道路安全等无死角、全覆盖监测,工作更精准高效。数字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源。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创新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领域广泛应用,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精准识别、实时追踪,为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称为“大气污染侦察兵”的无人巡逻车24小时不间断运行,对道路积尘负荷、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在辽宁彰武,智慧沙乡数字化平台借助安装在沙化土地里的土壤监测传感器,第一时间掌握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氮、磷等元素的含量变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建设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等举措,着力构建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数字技术能够突破区域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强大的数据汇聚能力和算力,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模式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不仅可以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提供依据,还能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构建起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达到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果。未来,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全流程的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数字化与绿色化走向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变革。顺应趋势,各地各部门应不断完善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兼具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同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投资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方式,提高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用数字化守护绿水青山,充分释放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潜力、活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必将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董丝雨)《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7日   第 07 版)

精心呵护一泓清水(人与自然)

云南省澄江市的抚仙湖水面澄澈,风景宜人。资春富摄微风吹拂,碧水荡漾。作为我国著名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澄江市的抚仙湖常年总体保持Ⅰ类水质。好水质来之不易。近年来,澄江市聚焦治污水、治垃圾、治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护湖行动,着力推动抚仙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采取“截污、清淤、护坡、引水”措施,为抚仙湖建起绿色屏障发源于梁王山主峰东麓的梁王河,自北向南奔流而下,一路穿过村庄、城区,在万海社区大河口村东汇入抚仙湖。入湖口,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潺潺的流水激荡着山石,缓缓流入抚仙湖,周边已经建成湿地公园,随处可见游人观光拍照。“梁王河是抚仙湖的主要入湖河道之一。通过综合治理,梁王河河道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2023年以来,梁王河持续保持在Ⅰ类水,实现了清水入湖。”澄江市水利局河长办调度管理中心主任李进介绍,今年上半年,抚仙湖21条主要入湖河道入湖口的平均水质优良率达到87.5%。据介绍,抚仙湖流域共有大小入湖河道103条,其中主要入湖河道21条。为切实提升入湖河道水质,澄江市实施抚仙湖入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采取“截污、清淤、护坡、引水”措施,持续改善水质。抚仙湖北岸是澄江市人口密集区域,沿岸分布着不少村庄,过去常有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河道直接入湖。“随着长约7.8千米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建成,对北岸50余条河道沟渠进行拦截,调蓄带成为抚仙湖北岸一道重要的防线,更是控源截污的中转枢纽。”李进说。目前,入湖河道之一的龙溪沟已和调蓄带连通。“通过抽空、清淤、晒塘等举措,实施调蓄带连通扩容。雨季到来的时候,将初期雨水连同农田退水、达标中水一起截进调蓄带。”李进说。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是一个集截污、调蓄、净化、回用和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我们探索实施集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高效节水水利、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高效林业发展用水‘五位一体’的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通过科学调度管理,将未达到入湖标准的农田退水拦截住,再从调蓄带内取水用作灌溉农作物的‘肥水’‘好水’,既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能‘变废为宝’,降低群众农业生产成本。”李进说。如今,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与下游湿地连成一片,美不胜收。据统计,目前抚仙湖已经建成环湖湿地93块,面积超3000亩。“来水会在环湖湿地再次沉淀、净化,流入抚仙湖。环湖湿地是拦截污染源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控源截污,为抚仙湖建起绿色屏障。”抚仙湖管理局副局长赵红江介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抚仙湖畔,沃野平畴。澄江市22万亩耕地,17.6万亩在抚仙湖径流区,过去全年化肥施用量曾高达2.7万吨,农药施用量达254.66吨,农业面源污染占到了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0%。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径流区内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抚仙湖保护面临的难题。“我们探索生态型产业发展,不断促进抚仙湖流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澄江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陈春说。走进澄江市万海社区蓝莓生态种植示范基地,蓝莓与粮食作物套种,长势喜人。基地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只需要在机器上操作,就可以完成上百亩土地的灌溉、施肥。同时,创新性地采用了尾水尾液收集循环利用技术。“基地的大棚设置了一个无渗漏尾水收集池,灌溉后剩余的水肥液可汇入尾水收集池。在对尾水尾液进行稀释调剂后,再通过提水泵站重新进入水肥一体化管理控制中心进行药肥配比,精准灌溉施肥。”澄江绿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郭杰介绍,“水肥一体化实现了自动控制灌溉和肥料投放,尾水尾液收集利用,确保蓝莓种植尾水全收集、全循环、全利用、不入地、不入湖。”从传统栽种逐步升级为设施化种植,现代化蓝莓种植在澄江渐成规模,平均亩产值达1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不仅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还实现了增产增收。”陈春说。在澄江市右所镇马房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引得游人流连忘返。抚仙湖畔的乡村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有抚仙湖的好风光,我们几乎不愁客源。”杨文俊是土生土长的马房村人,如今开起了自己的民宿,“湖水越来越清,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得益于紧邻抚仙湖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澄江市持续释放生态旅游消费潜力。2024年1至7月接待游客633.29万人次,旅游花费7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6%和18.45%。实现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激发全社会护湖热情澄江市龙街街道朱官营小组居民杨宝寿家的屋外,有两根标识明显、功能清晰的雨污分流管道。“过去雨水、污水都是经过同一个排水管进入污水管道。一到下雨天,因为污水管道水量负荷大,污水甚至会返流进家,影响大家的生活质量。”杨宝寿说。2022年,澄江市启动抚仙湖全流域截污治污及健康水循环项目建设,“一户一策”对雨水管网、污水管网进行科学布设,从源头上实现了雨水与污水彻底分流。“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入户排查摸底5.4万余户后,才开展实施精准截污治污工程,实现抚仙湖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同时,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常态化管理。”澄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任晓克说。在实现流域生活垃圾系统化治理方面,当地加强对8座垃圾转运站、3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维管理,实现全流域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建成50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流域内1801户餐饮经营户实现泔水收处全覆盖。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高原湖泊卫士”行动、“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活动激发起当地群众保护湖泊的热情。春节前后开展的沿湖生态环境大清理大整治行动中,党员干部、群众2万多人参与其中,整治湖滨生态区域1.2万余亩,清理杂草、枯枝等污染物2.4万余吨。云南师范大学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于今年年初在澄江市广龙村挂牌,科技小院立足抚仙湖流域保护和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将在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农田土壤提质增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服务。去年,南方电网云南玉溪澄江供电局建成30个充电桩站、260个充电枪,覆盖澄江市30个村(社区),实现充电桩基础设施“村村通”目标,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做好了基础服务,也助力游客绿色消费与低碳出行。“抚仙湖是我们的‘母亲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她。未来,我们将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赵红江说。(本报记者 李茂颖)《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7日   第 07 版)

Breaking

超强台风中,那一抹橙色让人安心!

央视网消息:台风过境携带狂风骤雨,造成海南多地树木倒塌,有车辆及人员被困。当地消防部门及时派遣力量,对被困群众展开救援。9月6日下午,受台风“摩羯”影响,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平安大道出现大片树木倒伏的情况,造成约500米长的路段无法行车。消防部门接到两名女性报警求助,称正驾驶一辆白色轿车被困路中。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路面倒伏的树木及杂物较多,难以立刻实施清障。消防员随即下车步行找到2名被困群众,引导他们跨过路边防护栏进行撤离,并护送她们转移到安全区域。9月6日晚8时许,海南临高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波莲镇古柏村有一名七旬老人,因病急需住院治疗。但台风“摩羯”造成县域道路树木、电线杆等倒伏严重,路上杂物较多,严重影响120急救车通行。消防救援人员赶往现场途中,雨势渐大,还遭遇20多处树木倒伏、杂物堵塞道路的情况。为尽快帮助老人开辟“生命救援通道”,消防员先使用漏电检测仪确认无触电危险后,再冒雨利用机动链锯对倒伏树木进行拆解,清理路障。同时,消防前突人员通知后方消防站的路面清障小组,再对道路做进一步处理。等到所有道路可以通行后,消防员通知120急救车开到老人住处,将他抬上担架。最终,老人在消防员和120救护人员的共同护送下,被顺利送到医院接受治疗。老人因救治及时,已无生命危险。7日早上5时,海南省东方市出现强降雨,城区部分路段出现积水,最深处超过成人膝盖,有车辆被困路中。消防救援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淌水靠近被困车辆,帮助车内人员先行转移出来,并护送到安全区域。消防部门提醒,台风过境期间,市民非必要应避免出行,当外出时务必要提高安全意识,留意交通管制等信息,如遇紧急情况,应及时拨打119报警求助。

中秋将至 这个假期一起来场“中式夜游”吧!

中秋假期即将到来,赏月、灯会、游园等相关活动受到游客关注,短途游、周边游成为主导。平台数据显示,中秋假期是9月出游最高峰,短途游、周边游成为中秋假期旅游市场的主导,自驾游、自由行以及精品小团是热门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的中短途出游需求旺盛,3小时以内的高铁出游市场最为活跃。由于中秋在暑期和国庆之间,不少游客避开暑期旺季,选择拼假出游,拼假时间4到8天不等。近一周,“中秋3日游”搜索热度上涨120%,北京、上海两地游客对中秋周边游关注度最高,内蒙古草原自驾、小兴安岭自驾赏秋较受欢迎。赏月、游园、灯会等深度体验历史文化的“中式夜游”成为2024年中秋假期的文旅消费亮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 王金伟:中秋假期以短途游为主,青年人是重要的消费群体,文化消费、休闲度假是重要的出游动因。中秋假期将至 “中式夜游”受青睐今年的中秋假期,游园林赏灯会也是一大亮点,数据显示,国内古镇园林夜游搜索热度上涨77%。在江苏苏州,园林景点将陆续推出形式丰富的赏月夜游活动,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文化盛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千年虎丘塔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中秋期间,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免预约、分批次参观虎丘塔内部一层,近距离感受千年古塔的文化魅力。苏州市民:马上要中秋节了,正好也做了一个兔子灯,比较应景。吹着晚风,再提着自己的这个小灯笼过来看一下虎丘的夜景,觉得非常美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 王金伟:游园灯会有着强烈的仪式感。形式各样的灯笼象征着光明、团圆和美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传统的赏月、猜灯谜活动,今年虎丘景区还将增设多个互动体验区,推出了非遗火壶、凤凰舞天等八大沉浸主题游览活动。在赏月游玩的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到汉服、茶饮、放飞许愿瓶等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假期将至 “赏月”航班提供特色体验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传承悠久的习俗,以赏月文化为核心的“中式夜游”吸引众多游客。赏月航班是离月亮最近的赏月方式,多家航空公司也推出了热门赏月航线,给游客提供特色出行体验。南航湖南分公司结合月景、航向、航路等情况,计划于今年中秋佳节期间赏月时段共执飞航班80余个。南航湖南分公司航线经理 李漪瑶:根据我们往年数据预测,中秋假期的到来将带动新一轮出行热潮,目前长沙至吉隆坡、乌鲁木齐、天津、沈阳等地的订座率较高。根据天文规律,中秋及其后3天都是赏月好时段,如需更好的赏月视角,一般从南往北飞或从西往东飞的航班,可选择右侧靠窗的位置;从北往南飞或从东往西飞的航班,可选择左侧靠窗的位置。民航部门建议广大旅客如有出行计划,可尽早选择合适航班,妥善安排假期出行。

重磅利好!海南自由贸易港药品、医疗器械“零关税”

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国家药监局昨天(5日)发布通知,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药品、医疗器械相关“零关税”政策。根据通知,在全岛封关运作前,对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经认定的医疗机构、医学教育高等院校、医药类科研院所,进口符合规定的药品、医疗器械,并按规定使用的,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这里所说的免税药品、医疗器械,不仅包括已经在我国批准注册的进口药品、医疗器械,还包括按照规定,尚未获得我国批准注册,但经允许在先行区内进口使用的不含疫苗的药品、医疗器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 教授 李旭红:由于药品和医疗器械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因此进口环节实施“零关税”之后,药品的价格和医疗器械的价格成本降低,就能惠及老百姓,所以这也是一项非常受到大家欢迎的好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医学教育高等院校、医药类科研院所进口的免税药品、医疗器械仅限在先行区内自用。符合享受政策条件的医疗机构凭本机构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向在本机构现场就诊的患者销售免税药品、医疗器械。除此之外,有关单位不得将免税药品、医疗器械转让给个人。患者在医疗机构获得的免税药品、医疗器械属于个人使用的最终商品,不得再次销售,应在先行区内使用,不得带离、寄递出先行区。通知强调,对违反本通知规定,构成倒卖、代购、走私免税药品、医疗器械行为或者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的,由海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由先行区管理局依照有关规定纳入信用记录,患者三年内不得购买免税药品、医疗器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 教授 李旭红:这项政策充分体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举措,这次先行实施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环节“零关税”,可以看到海南的“零关税”等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开放和发展建设。(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

“蛟龙号”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第14潜 取得哪些成果?一起来看↓↓↓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9月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第14潜。至此,本航次国际科学家下潜工作全部结束。本航次共有8位外籍科学家和3位中国香港科学家搭乘“蛟龙号”下潜,下潜区域包括西太平洋6座海山和1个海盆。科考队下潜调查显示,西太平洋海山区生物多样性高,优势生物类群为八放珊瑚和玻璃海绵,发现了多处深海“冷水珊瑚林”和“海绵场”,海山不同侧面、不同水深段生物分布与种类组成存在差异,不同海山之间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联合首席科学家邱建文称:“本航次的科考队员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大家在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方面各有所长,共同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还组织“深海一号”船上中外科学家代表和“蛟龙”号潜航员与香港、青岛两地中小学生举办“深海课堂”进校园视频连线科普活动。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