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中国新闻速递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专题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趋势,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绿色化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伴随越来越多具有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绿色科技创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不断强化绿色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深度,紧紧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以发展方式创新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属性。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生产力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需要科技含量更高、更加节能环保的劳动资料;需要绿色科技迭代发展,不断丰富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生产新边界,创造生产新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绿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创造经济新价值的新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相得益彰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既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动体现。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聚力赋能。(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张新宁)《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1日09版)

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以下简称“凡尔赛宫”)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堂,吸引了许多对中法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前来“打卡”。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跨越万里开启中法文化交流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与同一时期中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交往相比,中法关系呈现出独特之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说,中法交往一开始就是在两国高层的高度关注和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展厅里陈列着凡尔赛市立图书馆收藏的一些珍本古籍:李明著《中国近事报道》、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的通信集等。这些书籍介绍了中国资讯,传播了中国文化,加深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在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独立展柜里,一只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引人注目。怀表最外层为黑鲨鱼皮表套,并用金钉镶嵌出漩涡状和团花图案。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围出圆形开光,表盘中间蓝色珐琅上绘金色百合花图案;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护罩上镂雕一条中国式五爪金龙。郭福祥告诉记者,这只表原藏于故宫养心殿,是两国交往的重要物证。智慧交融科学与艺术生辉“从丰富的文物可以看出,科学和艺术的交流是17、18世纪中法交往的主旋律。”郭福祥说。一个黑漆方盒内放置着30余件仪器,包括比例尺、直尺、矩尺、圆规、测角尺等,盒内还有铜镀金三角支架和蓝色珐琅水丞。据介绍,这盒绘图仪器为清宫造办处将法国制和清宫自制仪器配套组合而成,功能齐备,非常实用。满文版《几何原本》《西洋药书》,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铜版画,来自法国的钟表、多功能镜、精油……法国文化对清代的科学、艺术、建筑、医学、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紫禁城内形成了绚丽而独特的“法国风景”。与此同时,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引发了以凡尔赛宫为中心、波及欧洲各国的“中国风艺术”创作风潮。中国瓷器备受欧洲人喜爱,法国人还会对这些瓷器进行装饰和改造,使之更符合法国品味。产自中国的青釉香水瓶,由巴黎工匠在顶部、口沿及底座加上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使其呈喷泉般的形状。饰件包含贝壳、芦苇、天鹅、螯虾等元素,表达“水”的主题。除了瓷器,法国人在绘画、纺织品、漆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积极借鉴中国文化,中国成为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17世纪的版画记录了特里亚农瓷宫的美景。受中国“瓷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启发,法国在1670年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瓷宫位于凡尔赛宫边缘地带,外表华丽,通身贴满蓝白相间的陶瓷,高高的屋顶上饰有花瓶、孩童和动物像。瓷宫内部装饰有中国花卉图案的丝织品。互学互鉴文明交流续华章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在互动中产生活力、激发创新。17世纪下半叶,法国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制瓷工艺。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又具有本土特色。法国将塞弗尔瓷器精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故宫藏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便是塞弗尔瓷器工场的产品。此瓶由可分开的上下两部分组成,通体粉地。上半部分为椭圆形花瓶,喇叭口,底部有孔,下半部分为圆形底座,肩部四面有镂空。由瓶上的款识可知,这件花瓶的图案为塞弗尔著名画匠度登于1759年至1760年所绘。珐琅是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门类,在清宫画珐琅技术研制和改进过程中,陈忠信等法国工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意思的是,广东透明珐琅工艺正是乾隆时期从法国定制珐琅产品过程中传入的。法国工匠在制作清宫定制的画珐琅器物时,因对样稿产生误解而采用了浮雕内填透明珐琅工艺,引起清宫关注,从而开启了广东透明珐琅的百年发展史。“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郭福祥说,时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令人回味无穷,并不断续写着新篇。紫禁城和凡尔赛宫,是历史上中法交往的见证地,也是各自国家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当代延续着交流互鉴的故事。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先后合作举办过多次展览。此次展览开幕也是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文化机构交流合作的新开端。(记者 邹雅婷)《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1日12版)

乡村新引力 | “诗与远方”焕活古村

视频制作:彭菁 陈毓珊 胡锦文 王晓震新华社南昌4月10日电(记者陈毓珊 彭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山崖上肆意生长的春天,道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值得一说的景色。最近,每天涌入江西婺源篁岭景区赏春的游客超2万人次。万亩梯田上,黄灿灿的油菜花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平常总是在手机上刷到各地的油菜花海,今天终于能来篁岭一睹为快。”从浙江杭州乘高铁来到婺源赏花的江女士向记者展示起手机里的美片,“这里的花海别有一番景致。”图为婺源篁岭万亩梯田油菜花。新华社发人们的“诗与远方”,正逐渐变为日常。婺源篁岭景区工作人员程虹告诉记者,从3月8日进入赏花季至今,篁岭景区接待游客量已达60万人次。然而,篁岭也曾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搬出大山是当时很多村民的想法。“原有的180多户人家一度外迁到只剩下68户。”程虹说。图为婺源篁岭古村村貌。新华社发转机源自旅游开发。十几年前,当地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村民搬进山下的新住宅,村集体土地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让企业进行旅游开发与管理。数年间,篁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明显增加。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还探索在花上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助力乡村振兴。游客在婺源篁岭游览油菜花。新华社发(王晓震摄)统一的头巾、服饰,篁岭古村中展示着各色手艺的“大妈”们成为这里的又一道风景。58岁的黄桃花半年前成了景区小吃部的一员,红薯、糯米和芝麻揉成的红薯粿,在浓浓蒸汽中变得软糯香甜。要是切片放入滚滚油锅,又炸出另一番风味。看着这些揉入乡愁的家乡小吃,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黄桃花喜笑颜开。“在我们小吃部,像我这样的大妈有十几个,都是婺源本地人。”黄桃花说,“我们住在山下的新房子,每天骑车就能上山,成了在家门口就业的上班族。”近年来,乡愁让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剧增,篁岭古村不仅留下了返乡的本地人,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创客”。“2019年,我受景区邀请从浙江衢州来这边开店的时候,篁岭的乡村旅游已经很成熟了。”在篁岭天街经营小吃店的“翻饼哥”王廷飞说,“婺源的人文、自然风光都十分优美,天街的游客量也很大。在这里不仅能有比较好的收入,生活也十分舒适。”王廷飞的翻饼不仅在景区很受欢迎,也受邀在网络和电视平台展示,被大家称为“网红翻饼哥”,不少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几千个!”他高兴地说道。篁岭的烟火气,在近五百米的天街古巷里充分释放。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等,古趣盎然。游客在游览婺源篁岭古村天街。新华社发(王晓震摄)还是那山那村那人,青山绿水不变,古村味道不变,改变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与盘活资源的能力。“古村旅游开发没有‘万能公式’,而让资源转化为价值的关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南下北上”双向奔赴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互联互通

港珠澳大桥桥头。 新华社图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港珠澳大桥堵车”登上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的一个生动缩影——五年来,大桥飞架、高铁飞驰,交通设施“硬联通”日益完善;湾区标准、跨境理财,规则标准“软联通”按下加速键;民生融合、双向奔赴,“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五年间,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环境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越来越多的美食、美景、美途进入大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硬联通”——交通网络加速完善细心的广东人会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右舵车出现在深圳、珠海、广州、佛山等地。这是2023年1月“澳车北上”、2023年7月“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后的一个显著效应。五年多前,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桥连三地”,这座世纪大桥正成为港澳居民“北上”出行的风尚。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3月28日至4月6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和车流累计分别超过100万人次和17万辆次,日均分别超过10万人次和1.7万辆次,同比分别增长167.8%、145.1%,均处于历史最高位。从“北上”吃一顿夜宵和喝一杯奶茶,到全方位采买生活必需品,再到剧本杀、洗车、美容、拔牙、逛动物园等,“北上”已经成为港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沿着珠江出海口上溯,另一座世纪工程——深中通道正在加紧建设,为两个多月后的建成通车做最后的冲刺。通车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目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少于30分钟,大湾区内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再沿着珠江上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后的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狮子洋通道的建设也是如火如荼。“每年落地一批标志性成果,让大家感受大湾区建设的日新月异。”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在“硬联通”方面,五年多来,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相继建成,规划的13条跨珠江口通道已经开通了5条,通过交通一体化,珠江口东西两岸被紧紧连在一起。今年2月,广东提出高水平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2024年省管铁路建设计划投资安排1200亿元,计划建成梅龙高铁、新白广城际等9项工程。“未来几年内,随着各条铁路干线和城际轨道相继建成通车,‘轨道上的大湾区’将使11座城市内循环大大提速,形成大湾区‘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带动每年1亿多旅游、商务和购物客流的共享共利。”广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网的逐渐完善,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均衡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软联通”——“湾区标准”引领发展基础设施快速建设便利了粤港澳的“硬联通”,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则为“软联通”打好了基础。小到丝苗米、杏仁饼,大到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食品冷链应急配送规范,如今都有了“湾区标准”。不久前,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下称“湾区标准”)公布。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在第一批25个领域110项标准的基础上新增了7个领域73项标准,新增的7个领域聚焦粤港澳三地重点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包括预制菜、家政、气象、绿色生态、职场技能培训、精油产品、电线电缆等。至此,“湾区标准”领域拓展至32个。“湾区标准”公布实施后市场反应热烈,已有1112家广东单位、183家香港单位和139家澳门单位承诺声明使用新公布 “湾区标准”。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说:“大湾区的国际化要以接轨国际规则为基础,而第一步就是实现广东与香港、澳门的规则衔接、机制畅通,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也取得了新突破。近五年,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利率“互换通”在大湾区落地,区域金融融合发展加速。2月26日,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标志着“跨境理财通”2.0版本启动。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7.34万人,包括港澳投资者4.63万人,内地投资者2.71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4.92万笔,金额152.83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初晓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将更加便利,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可购买的理财产品更加丰富,能更好地满足湾区居民跨境投资和跨境理财需求。“心联通”——认同感进一步提升近来,越来越多的港澳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驾“北上”的经历,以及在内地消费、旅游、娱乐的喜悦心情,让“北上”的热潮持续涌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吸引力和热度持续攀升。“除出行和生活方便之外,能够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享受优质的服务,是大家喜欢来内地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到外资银行内地大湾区分行交流工作的香港居民小娓说。“因为工作需要,自己和很多同事常年从香港往返东莞、深圳等地,过去‘北上’一次,时间和交通的成本非常高,常常要一两周才能回到香港,而现在基本当天就可以回家了。”香港南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吴旭洋说。近年来,吴旭洋和家人也经常到深圳消费购物,在深圳,商品种类多、价格更便宜,市场大、服务好,让他们流连忘返。吴旭洋介绍,以前香港居民出远门多选择从香港直飞,现在大家会比较香港和深圳机场航班的性价比,目前从香港到深圳机场已基本不用考虑通关和时间成本问题了。10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湾区社保通”上线,港澳居民“足不出境”就可以享受广东的社保服务;金融、会计税务、法律服务等数十种港澳职业资格被大湾区内地城市认可。目前,超320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港澳青年的就业有了更多选择……民生领域合作更加紧密,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速构建。港澳居民来大湾区内地就学就业更加便利,广东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超过8万人,48所院校支持香港学生升读本科。广东还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7家,孵化港澳项目4800余个。朱伟表示,将进一步促进大湾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破解融合发展瓶颈,提升三地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尤其是便利港澳居民来粤发展,无论是购房、看病、上学、买社保还是就业、执业、创业,都尽力为他们提供便利,从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周亮)

新疆巴州逾300万亩棉花机械化种植助力棉农节本增效

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9日电(刘雨珊 申凯龙 康兴平)进入四月,新疆巴州逾300万亩棉花正式进入春播阶段,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春播景象。在新疆巴州轮台县群巴克镇迪那尔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两台装有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大型棉花播种机正缓缓前行。(吐尔逊·吾斯曼拍 摄)4月9日,在新疆巴州轮台县群巴克镇迪那尔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两台装有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大型棉花播种机正缓缓前行,农民在进行棉花播种时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无人驾驶作业,可一次性完成铺膜、铺滴灌带、播种、覆土等工作,且播行端直、耕作精准,作业率高,也方便棉花成熟后机械化采收。新疆巴州尉犁县的百万亩棉田里,棉花春播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汪志鹏 摄)趁着天气晴好,在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新疆巴州尉犁县的百万亩棉田里,棉花春播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如今,在广阔的田野里,春播期间,很难再见到大群忙碌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大批“智慧农机”在地里作业,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棉花播种的“主力军”,棉农种田更有盼头。新疆巴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超级棉田管理者凌磊介绍道:“我们今年棉花播种用的是侧封土的模式,节水效果好,增加地温,出苗更快。”新疆巴州不断探索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农民增收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分散的土地进行破梗平地、滴灌改造,小田变大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面实现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有效促进了棉花提质增效。与此同时,针对新疆地区水资源比较紧缺的情况,当地因地制宜采用“干播湿出”、“膜下滴灌”、“小行夹带”的种棉技术,在提升出苗率的同时,又能达到节省水资源、降低种植成本的目的。棉农正在查看棉花的播种情况。(申凯龙 摄)新疆巴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超级棉田种植户艾海鹏说:“以前,我们用的正封土,水方量大,滴水时间也长,如今用新模式播种棉花,能节水六成左右。”2024年,新疆巴州棉花的种植面积预计达300万亩以上,播种时间将从4月初持续至5月初。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