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中国新闻速递
消博会上台商“忙”:“每次参展,我的业务都有新突破”
中新社海口4月16日电 想像一下我们每天喝的咖啡被运用在纺织科技上,或许大部分人会觉得不可能。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消博会”)上,台商张建农带来的一款堪称“浪漫与科技结合”的“咖啡衫”,深受观展民众喜爱。“3杯咖啡渣+5个塑料瓶等于1件咖啡衫,这个神奇的技术是我从台湾引进的,目前这个技术已获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张建农介绍,“咖啡衫”主要利用预留的咖啡渣,透过低温高压的环保专利制作而成,具有速干性能、紫外线防护和异味控制效果,市场前景不错。图为台商张建农展示从台湾引进的环保咖啡纱纺织面料制成的海南旅游印花T恤。 中新社记者 符宇群 摄首次参展消博会的张建农很忙,不停接待前来咨询的客商。他告诉记者,因看好海南自贸港发展前景,自己已成立海南魔力模力文创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环保文创业务,将“咖啡衫”与最新引进的AI印花技术结合开发海南旅游印花T恤,“海南建设自贸港吸引中外游客集聚,加上热带海岛的天然优势,未来印花T恤前景会很好。”消博会上,同样忙碌的还有颜氏咖啡品牌负责人迟玉国。迟玉国介绍,今年是颜氏咖啡品牌首次参展,颜氏咖啡创始人颜朝升从台湾来琼创业30余载,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推出多种口味的咖啡及固体饮料,获得消费者喜爱。图为颜氏咖啡品牌负责人迟玉国展示介绍公司研发的猫屎咖啡。(迟玉国供图)“大陆市场广阔,希望借助消博会平台,帮助公司拓展业务。”迟玉国说,今年4月底,公司在海南的第一家实体店将开业。此外,公司已选址准备开建食品厂做原浆粉,届时“线上+线下”结合做推广,不仅销售公司的产品,还要直播带货销售琼台两地特产。深耕珠宝行业领域十多年的台商罗德云,今年已是三度参展消博会。“每次参展,我在海南的业务都有新突破。”罗德云说,目前围绕珠宝玉石业务他已开设3家公司,日前他作为股东之一投资的三亚国际文化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已动工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文化景区、翡翠博物馆等。如今,罗德云的工作重心已转移至海南。“我们在海口的加工厂房已投产,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以后,珠宝玉石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罗德云正在谋划引进投资在海南屯昌建设水晶博物馆,他希望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在海南推动设立翡翠珠宝原料交易中心、珠宝加工系统及成品免税销售平台等项目。消博会的热度获得不少台胞关注,在台湾做进口日韩食品百货的潘彦谷此次特意前来观展。她说,自己随身携带的“八仙果”意外收获不少好评,把台湾产品引进海南,或许是个商机,“可惜今年报名参展的时间有点晚,明年一定提早准备,带来更多台湾产品。”(中新社记者 符宇群)
港澳台侨企业抢抓“消博机遇” 踊跃参展开拓市场
中新网海口4月16日电 (记者 张茜翼)琳琅满目的珠宝、特色海南咖啡、时尚香化产品、多种口味的巧克力……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消博会”)上,由港澳台侨企业带来的优质产品琳琅满目,引来客商咨询不断。侨资企业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后就决定在海南建厂。公司一期三条生产线已投产运行,年产值达8000万元人民币。“通过首届消博会与海南结缘,更多中国消费者知道了我们的产品,现在消博会又成为了我们首发新品的平台。”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孟伟伟说,该企业落地海口江东新区后,依托海南自贸港三张“零关税”清单、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等政策优势,释放生产成本压力。今后将通过越来越多的采购经销商,全面打开中国市场。今年是泰国正大集团连续第四年参加消博会,展出的产品涵盖冷冻食品、休闲零食、咖啡等多个品类,展馆内人气十足。据介绍,正大集团将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开展国际贸易,把更多的中国优势产品卖往全球,同时把全球最好的消费品引入中国。近年来,台商张建农积极推动琼台产业发展,他引进台湾研发的具有专利的环保咖啡纱纺织面料落地澄迈福山,开发海南旅游印花T恤。他表示,接下来将发挥两岸产业互补优势,加大多元化产业合作。港澳台侨参展商表示,本届消博会广泛邀请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携特色消费精品参展,为企业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消博会期间,海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苗延红参观了民营企业和港澳台侨企业等展位,并与参展商进行深入交流。苗延红说,越办越好的消博会是海南自贸港的靓丽名片,高度开放的海南自贸港为全球消费精品展示交易提供了广阔舞台。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积极参与自贸港建设,共享发展机遇。
会外看广交 这些细节释放哪些“新”信号?
要观察广交会,就不能只聚焦广交会。作为“中国外贸风向标”,已经走过67年的广交会,其意义已经远超一般展会,也早已非“万商云集”所能概括。看变化,瞻形势。本届广交会展览面积达155万平方米,超2.9万家企业参展,再创历史新高。现场展出新品数量超100万件。广交会“上新”速度加快,折射哪些新变化?多项数据“破纪录”背后,我们更能在会场内外,关注哪些新信号?班列“常态化”背后“不寻常”无论场内场外,跨境电商无疑都是今年外贸热点。本届广交会也首次设立了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展示区。虽然对于总展览面积达155万平方米的广交会而言,3000平方米的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展示区首次“跻身”广交会,面积并不算大,但这无疑向市场传递中国外贸行业对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的高度重视。而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列中欧班列从广交会的举办地广州驶出,预计17天后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与普通的中欧班列不同,这样远赴欧洲的跨境电商班列,如今每周六都会如期从广州国际港发车,实现周班开行。班列开行“常态化”,意义却非同寻常。这意味着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不仅在会场上有“热度”,在会场外更有稳定且旺盛的市场需求。广交会展出的产品,正在场外形成实实在在交易。现场敲定的跨境电商订单,也能以更短的时间、更稳定的频率通达全球。从推新产品到推新业态,从单一产品“爆款”到整个产业带、供应链上企业集体亮相,其中,不仅是广交会展出的结构之变,更折射着中国外贸发展的新趋势:更加配套完善的服务,更加稳定优化的供给,更具潜力的新兴产业链正在成为广交会为世界提供的新方案、新选择。延长的“广交时间”延伸的“中国机遇”将目光从人潮涌动的展会现场拉开,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你会发现围绕广交会的举行,一场行业更细分、更垂类的“新广交会”正在广东全域展开——广交会会期前后,各地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正在密集筹备各种类型的会展活动。今年第一季度,光是广州,重点展览馆合计展览就有将近50场,总面积高达200万平方米,各大展馆会期几近排满。这场“不打烊”的广交会中,不只是中国客商不愿错过“广交时间”,外商同样不愿错过“中国机遇”:数据显示,广交会开幕当天,广交会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就超过6万人,到会人数比上届同期增长18.5%。不断攀升的数字,让人们感叹:广交会人流量没有“天花板”。而从外商人员构成来看:这些外商来自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长69.5%——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人数均有所增长。广东人常道:人气就是“财气”。当此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因素依然增多之时,外商们却用“脚步”表明了世界对中国的坚定信心。场内场外,人声鼎盛,更有着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广交天下”的坚定选择。(总台记者 林丽丽 孙冰 林铭浩)
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谱写新篇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4月1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研讨会”,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愿景”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碰撞思想火花、点亮文明之光。“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孕育了繁茂的人类文化之林”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首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重要演讲。10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广泛传播,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积极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各方通力合作,取得了务实成效,共同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及各会员国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各国专家学者、青年代表等来自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嘉宾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在致辞中表示,如果没有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相互信任,就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社会共同体,各方应建立互信,共同开启和平的历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高级顾问苏珊·德尼尔表示,经贸往来在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罗马帝国与汉朝时期开始,东西方对彼此商品的需要催生了早期的国际贸易,并助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商队发挥了传递信息和交流文化的作用,他们为西方带去了中国的陶瓷和茶叶,为中国带去了欧洲独有的香料,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荷兰莱顿大学亚洲与欧洲思辨遗产研究助理教授伊莱娜·帕斯卡乐娃表示,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为西方带来了中国的文字和美学。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符号与图案存在于许多中亚和西亚的纹饰和建筑上,“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孕育了繁茂的人类文化之林”。中国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介绍,敦煌石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展现了中外优秀文化交流发展的历程。敦煌的禅窟和中心柱窟的形制源于国外的僧房窟和塔庙窟,中国艺术家加以改造,把中国建筑元素构筑其中,最终形成中国式佛教石窟。形制多样、风格各异的敦煌壁画也受西亚、中亚和印度艺术的启发。法国画家娜塔莉·米耶尔的绘画具有东方美学特色,马格里布陶瓷的抽象图案、中国的植物山水等元素被巧妙融进画作。她在研讨会结束后对记者表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给艺术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应尽一切努力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对话丰富彼此”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研讨会上,古丝绸之路和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各国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回顾历史长河,丝绸之路从商品交换到文化交流,把不同身份的人们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对话部门前主任杜杜·迪安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我们身处一个“墙的时代”,身份之“墙”、文化之“墙”和贸易之“墙”带来了封闭与分歧。当下,我们再次呼唤丝绸之路这样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的理念帮助我们打破这些“墙”。迪安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出了许多概念与计划。“丝绸之路综合研究计划”就是其中之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支持对计划至关重要。他呼吁重视多元身份、共同遗产,增进相互理解。迪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负责该项目的官员沙巴罕告诉记者,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丝绸之路:对话之路整体性研究”,迪安率领考察队在福建泉州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和学术研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界的支持努力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六处世界遗产。1988年至1997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马约尔发起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项目,丝绸之路综合考察研究是该项目组成部分,其研究认为,丝绸之路的陆上和海上延伸,是思想、技术和艺术传播的渠道,有助于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参与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以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扎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项目。吕舟认为,这些项目描绘了人类文明在历史上交流对话和成长发展的图景,为今天的人们开拓了对话促交流、合作谋发展的空间。欧洲议会议员赫维·朱文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商贸活动十分感兴趣。他赞同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文明这个词只有“复数”形式。朱文表示,我相信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性。“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对话丰富彼此。每一种文明都应努力向其他文明传递自身的精华。”“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设美好世界”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各国命运紧密相连。“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表示,面对当今世界的诸多风险和挑战,要在探寻古典中汲取文明智慧,在传承创新中推动发展进步,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相互理解,在面向未来中实现共同愿景;呼吁各方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增进文明共识,推动文明繁荣。法国和平文献与研究院主任委员、核裁军专家吉拉尔·阿里对记者表示,当前,我们需要增进全球文化交流,增进科学和技术交流。对于亟待解决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地缘冲突等,我们不应停留在各自的角落里。“加强文明交流对话是解决当前国际冲突的重要途径。”法语教师贝南表示,古丝绸之路曾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促进了知识、艺术的传播。今天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视在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在今天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等,需要所有相关方的参与。”来自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约瑟·卡桑德拉在研讨中表示,跨文化对话是解决国际问题的起点。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自然和文化遗产,以便了解我们的过去,并确保自然资源和文化宝库传承至未来。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哲学系主任里卡多·波佐表示,共同点是建立对话的基石,对话可以缓解纷争。维护共同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弥合分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对话部门项目专员欧安·麦克维—琼斯表示,文明交流根植现实需求,有助于促进发展,缓解冲突。“我们应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促进信息通畅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设美好世界。”(记者 于超凡 尚凯元)《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7日 02 版)
新品扎堆消博会 首展首秀集中上演
珠宝、钻石、游艇、汽车、香化产品……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各大展商携新品扎堆亮相,涵盖时尚香化、珠宝首饰、世界名酒、高端食品、电子科技、生物科技、潮流玩具等领域,多项全球首发、亚洲首展、中国首秀集中上演,数以百计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吸引了众多目光。记者:许杨、姜赛、洪靓、黎多江、王军锋、赵玉和、郭良川、刘正(实习生)、徐嘉阳(实习生)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