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中国新闻速递
当外交遇上书香 | 以书为媒,看总书记欧洲之行
书藏古今,照见精神的世界、文明的智慧,是沟通人心的津梁。“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改变一切不需要太多时间”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翻开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墨香文韵播撒着道理哲思、智慧真谛。 百年岁月之后,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中国大地,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雨果作品中感受到的是“震撼”:“《悲惨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为背景的。我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确实感到震撼。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东西方文明穿越时空,于此产生心灵的共鸣与会心。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首次正式访问欧洲。之后历次踏访欧洲,足迹遍布英国、捷克、瑞士、芬兰、意大利、摩纳哥等欧洲各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始终贯穿其中。10年前首次欧洲之行,在荷兰,习近平主席引用伊拉斯谟“预防胜于治疗”的名言,强调核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法国,习近平主席坦露心声:“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在德国,习近平主席讲述了读《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我走了30华里去借这本书,书的主人走了30华里来取回这本书。”以书为媒、以文交友,一次次文明的对话,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那次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鲜明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文明是多彩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000多年前儒家经典《孟子》中的这句哲语,在习近平主席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有了新的注解。“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茶酒之喻”,生动讲述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相融。文明是平等的。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参观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时,专门会见了法译本《红楼梦》的翻译者李治华。一部部经典名著,见证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印证着文化亲近感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文明是包容的。“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用2500年前《左传》中一段话向世界讲述“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册册典籍,华夏著章,流淌着中华文明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也是读懂中国“找到正确答案的钥匙”。“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2019年3月,抵达意大利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东西交往传佳话 中意友谊续新篇》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了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的话。“挚友如异体同心。”2019年11月,在希腊雅典,习近平主席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表达中希两大文明的相互吸引。历史为证。13世纪,古丝路冲破山海阻隔,一部《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17世纪,《论语》传入欧洲,引发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关注。千年文明交流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友谊的浩荡江河。2019年3月,当习近平主席又一次踏上欧洲大地时,新中国即将迎来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放眼世界,中法建交55周年、二战爆发80周年、“大萧条”爆发90周年……诸多历史记忆交织回响,让人思绪万千。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牵动着世界目光。涛声阵阵,夜色斑斓,那次法国之行,习近平主席与马克龙总统在法国南部滨海城市尼斯纵论古今。由历史而现实,从当下到未来,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与马克龙总统提出的“同一个星球”的理念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法国尼斯海燕别墅,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轻轻接过书,习近平主席仔细端详,“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会好好珍藏”。在法国爱丽舍宫,两国元首共同参观中法建交55周年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图片展。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同法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在摩纳哥王宫,习近平主席对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说:“我们两国相似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得我们相知相亲。”……历史、现实和未来,把中欧两大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化文明的力量,如长河奔涌,至深至善、至柔至刚。摒弃“文明优越论”、破除“文明冲突论”,历史和现实呼唤人类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促进共同进步。“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文明的履痕在经典著作里、在文艺作品中,承载着大道乾坤,涵养着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策划:杜尚泽撰文:李建广视频:赵普庆
文化中国行丨你见过 “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吗?来这条老街看看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老街,始建于明朝,处于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一半江水一半街,故有“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美誉。五一黄金周,文化中国行,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这趟穿越时空的旅程,探寻屯溪老街的美丽故事。在群山环抱、江水潺潺之间,古色古香的屯溪老街,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诉说着千年故事。历史上,这里曾是安徽省休宁县的水陆码头,康熙年间《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徽韵浓古街老巷,岁月流芳。全长1200多米的屯溪老街,有一条主街,三条横街,十八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栋徽派建筑构成。粉墙黛瓦映斜阳,马头墙下岁月长。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尽显徽派之韵。徽州古建筑专家 程极悦: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徽州商业建筑一个共同特点,前店后宅。还有一些,它两层楼是普遍的,那这样子就是下店上宅。雕刻精美在老街的建筑上,不论是门楼门楣,还是屋檐屋顶,都可以看到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徽派雕刻。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代表的“徽州三雕”,刀法细腻、寓意深刻,它不仅是建筑的装饰和点缀,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徽州木雕非遗传承人 朱伟:一件作品从穿短袖刻到穿棉袄,又从穿棉袄刻到穿短袖,春夏秋冬,注入了精力、感情,是有生命力的。茶叶香明清时期,茶叶兴盛,这里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徽商开始扩建店铺,屯聚货物,并在店铺之间建起亭阁客栈,以便往来的客商购物和休息,屯溪街市也由此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黄山海关关员 单松:这是一份乾隆年间的奏折,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出口茶叶的价格,距今已经260多年,乾隆批了三个字“知道了”,特别有趣。总台央视记者 叶奂:“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大师郑板桥的《七言诗》,描绘的是他在谷雨时节迎客品茗的场景。郑板桥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以画会友,以茶待客。早在1700多年前,以松萝茶为代表的屯溪绿茶就与丝绸、瓷器漂洋出海,成为最早的外销茶;如今,“屯溪绿茶”绵延万里,远销世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松萝茶非遗传承人 王海燕: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要保持源头之水的活力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就需要向下扎根、向上开花。我希望秉承“一生只做一壶茶”的初心,来接续我们茶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美屯溪老街之美更在于文化美,悠久的历史为屯溪留下了内涵丰厚的文化遗产。人流如织的老街,可谓是徽派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汇聚了以歙砚、徽墨、宣纸、毛笔为代表的文房四宝。这些文房四宝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眼前的这套画笔,凝聚了杨文5年的匠心。它的每一笔挥洒,都彰显出中国匠人的精湛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制笔技艺传承人 杨文:每一个技艺都很了不起,能传承下来。国家级传承人,有荣誉也有责任,传承好、保护好,这是我的责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承载着十余项珍贵的非遗技艺,汇聚了八十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在这里,活态的文化遗产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街区风貌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总台央视记者 叶奂 李屹 张小枫 周少军 屯溪融媒)
近3亿人次出游!“五一”假期开启“韵味”旅游季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文化和旅游部5月6日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旅游还是“顶流”。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一道“最美人墙”成为“五一”假期新“网红”打卡点:面对全国各地涌来的海量游客,当地组织特警,在中央大街以“雨刷式”人墙的方式维持秩序。一开一合间,人车分流、秩序井然。不只哈尔滨。上海外滩再现“拉链式”人墙、苏州打造“君到苏州”一站式智慧文旅线上服务总平台、宜宾设置一万多个免费临时占道停车位……美景之外,各地纷纷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丰富的供给、更完善的设施撑起旅游的“里子”,令这个“五一”假期的文旅市场“韵味十足”。经典长红,传统景区有“鲜味”——从北京故宫到杭州西湖,从成都春熙路到西安大唐不夜城,传统旅游热门景区成为游客“不出错”的选择。携程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广州、南京、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仍旧占据热门目的地第一梯队。“每个城市都来了一亿人!”网友的趣评,形象地反映各地人山人海、游客热情高涨的场面。更好满足游客需求,热门景区创新挖潜:在南京,包括渡江胜利纪念馆、六朝博物馆在内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各场馆均延时开放;在杭州,多条直通景区的地铁公交接驳线开通;在重庆,78条特色旅游体验线路和100余项消费惠民举措展现“宠粉”力度……小众兴起,新兴目的地有“趣味”——避开人潮涌动的热门景区,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彰显个性的小众目的地。“反向游”“捡漏游”成为这个“五一”假期的亮点,许多小城市、县域和乡村“异军突起”。到安吉、桐庐寻山,在都江堰、平潭亲水,去弥勒、景洪感受民族风情……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中的特色元素,助推更多“宝藏”目的地涌现。顺应个性化需求,“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这个假期占据更多比重。飞猪数据显示,假期中租车、包车等自驾游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均超过四成。国风劲吹,旅游休闲有“文化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假期中,不少身着汉服的游客通过诗词对答,免费进入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游览,休闲之旅顿时充满浓浓诗意。走进各地景区,汉服妆造、国风饰品已经成为“标配”,人们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穿在身上、吟在口中,文化因旅游“活起来”“火起来”。除了历史文化景区,博物馆热度同样居高不下。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主人“喜”3D复原头像,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乐师们再现壁画《夫妇宴饮图》中的古乐演奏场景,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返岗上班”……因为博物馆,人们的旅行有了更多底蕴。旺季开启,文旅市场“味”来可期——5月5日,“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恰好迎来立夏节气。万物蓬勃生长,处处风光秀美。夏季的到来,也意味着每年旅游旺季的来临。大江南北,湛蓝的海、青翠的山、葱郁的林,无不撩拨心弦,提醒人们计划暑期的休闲时光。业内人士预计,暑期文旅市场将更加火热。“五一”假期好比一场“预演”,游客的需求在哪里,服务的重点在哪里,发展的要点在哪里,都将为市场提供重要参考。接下来,文化和旅游部将启动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各地将推出一批特色文旅活动、新型消费场景和消费惠民措施,一个更多玩法、更有韵味的旅游旺季值得期待。(新华社记者徐壮)
“中企在匈投资兴业带来全新的机遇”
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匈牙利国家银行(央行)行长毛托尔奇·捷尔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匈中建交75年来,双方在各领域合作日益密切,成果不断惠及两国民众。毛托尔奇表示,匈牙利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相互理解、互利合作具有坚实基础。“近年来,匈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国务实合作持续深化,双边贸易和投资合作蓬勃发展。中国是匈牙利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匈牙利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一大投资目的国。许多中国企业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并辐射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毛托尔奇说,近年来,比亚迪、蔚来等中国企业投资匈牙利,助力匈牙利推进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中企在匈投资兴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使匈牙利中小企业融入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社会发展。”匈牙利是最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对接,两国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共建‘一带一路’为匈中经贸关系发展作出了贡献,匈牙利等欧洲国家从中受益匪浅。”毛托尔奇表示,当今世界,多边合作在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超越地理边界,为各国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的合作。在毛托尔奇看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是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东欧地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他说:“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后,匈塞两国首都之间的通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将极大改善民众出行条件,便利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匈牙利等欧洲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多家中资银行在匈牙利设立分支机构,为匈牙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匈牙利积极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两国多次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匈牙利是首个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的中东欧国家,也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中东欧国家……近年来,匈中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作为见证者,毛托尔奇对此“深感骄傲”。他说:“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为匈牙利金融体系的革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丰硕的合作成果是匈中关系蓬勃发展的生动例证。”“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毛托尔奇说,“中国的绿色发展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增长,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毛托尔奇认为,匈中未来应继续加强人员往来和交流。“目前,匈中已开通多条直航线路,两国签证便利化政策不断实施,为促进两国人员往来,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文化、旅游等合作拓宽了路径。”(本报记者 韩 硕)(人民日报布达佩斯5月5日电)《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3 版)
“继续为传承法中友谊贡献力量”
见到法国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副主席、法中友协联合会主席阿兰·拉巴特时,他刚参加完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组织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开幕式。该活动在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内举行。在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既有介绍里昂中法大学历史的常设展,也有供中法艺术家交流的区域。“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建立在法中友好交往的情谊上,将继续为传承法中友谊贡献力量。”拉巴特说。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旧址。2016年,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正式成立,推动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除举办展览外,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还为两国企业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双边贸易往来。拉巴特说,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已经举办3届经济论坛,法中两国政界、企业界代表围绕经贸合作、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主题深入交流,为深化相关领域合作建言献策。在教育合作方面,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成立以来持续推进法中高等院校间合作,加强双方教育领域交流。拉巴特同中国的缘分始于1978年。“当时我陪同法国代表团去中国农村考察,此后我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拉巴特说,40多年来,他到过中国几乎所有省份,深刻感受到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每次前往中国,我的感受都不一样。”他表示,中国不仅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优势,还展现出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发展眼光。中国经济充满韧性和活力,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拉巴特是中法友谊的见证者,法中友协联合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与中国合作伙伴组织交流活动。“这些年来,我见证了法中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日益频繁。”他说,“法中两国有很多共同点,合作基础良好。法兰西文明和中华文明相互欣赏、相互吸引,这是两国民众交往密切的原因之一。”他表示,法中合作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为欧洲和中国的合作起到示范作用,更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已过古稀之年的拉巴特,仍然热情且充满活力,致力于推动法中两国友好事业发展。“法中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活动不断夯实法中友好的民意基础,让两国传统友谊更富活力。”拉巴特表示。(本报记者 刘玲玲)(人民日报巴黎5月5日电)《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