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颜值”变“产值” 打造“风景生产力”

央视网消息: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高原明珠”洱海,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又被誉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近年来,围绕着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当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走出了一条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颜值”变“产值” 海菜花重现洱海

盛夏,云南大理洱海湖面,连片海菜花在水面绽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20多年前,洱海曾因水质下降爆发过几次大规模蓝藻,海菜花在洱海难觅踪迹。经过多年的流域治理,近几年,洱海的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水平,为海菜花的大规模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孔海南介绍,海菜花有一个俗称叫“水质指示生物”,有海菜花的地方水一定是三类水以上。海菜花会进一步对水质净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作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于上游27条入湖河流。其中,作为洱海发源地的洱源县贡献了洱海一半以上的地表径流水。为保洱海源头活水来,几年前,当地政府联合多家高校科研团队,着手从洱海的源头进行治理。

大理洱源县是洱海的主要源头。进入盛夏,农民们都忙着采收海菜。这几株刚刚采摘下来的海菜长度将近两米,它们不仅仅在水中极具观赏价值,而且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当地的农户介绍,无需化肥农药,只要阳光充足、水质清透,海菜花便可以生长。为改善洱海入湖水质,近10年来,洱源县境内建成了3万多亩人工湿地,并通过基底修复、植物优化等措施对湿地进行升级改造,入洱海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三类。

良好的水质让海菜花的大规模生长成为了可能,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商机。在大理的餐馆里,海菜花是许多游客都会品尝的一道大理特色菜肴。

除了大理本地市场,2024年,海菜花也渐渐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受到市场欢迎,收购价最高达到每公斤100元。2023年,洱源县在湿地库塘人工种植海菜花超过3000亩,年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  

精准治污 科技小院打造高值农业模式

洱海的水源得到了保护,为洱海水质整体提升增添了重要保障。但是,如何让洱海整个流域都能得到全面保护,也考验着大理当地政府。

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一度是困扰着洱海环境的一大顽疾。以古生村为代表的洱海周边村庄不断探索,通过发展绿色高附加值产业,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提高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

过去,洱海流域普遍种植大蒜等需要大水大肥的农作物,施种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曾经是困扰洱海水环境的重要一环。从2018年开始,洱海流域内40多万亩农田禁止种植大水肥农作物,禁止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残留农药。

种什么,怎么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在洱海边的古生村成立了科技小院,开展水稻等作物绿色种植试验,试图找到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值发展的协同发展之路。

围绕精准治污的思路,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为古生村量身定制了源头减排、尾水回用、生态建设3道防线。在距离洱海不到200米的示范田边,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建起了1200多米长的生态沟渠,将减水减肥后的农田退水引入沟渠和库塘,经过进一步的生态处理后循环使用反哺农田。

合理减水减肥,科学施用绿色智能肥,科技小院的水稻示范种植田不仅减少了进入洱海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提高了亩产量。2024年,他们的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将在洱海流域扩大推广。  

变废为宝 构筑洱海全流域截污治污防护网

洱海流域总体面积约为2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00万。仅仅2023年,来到大理旅游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将近1亿人次。为应对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对于洱海生态保护的威胁,洱海治理遵循着循环可再生理念,构筑起一道强有力的污染物拦截防线。

洱海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位于洱海边15米深处,隐藏着一个下沉式再生水厂。置身于此,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这里有宽敞的车间和密布的管道,但是几乎闻不到污水的异味。

负责人介绍,这个位于洱海边的再生水厂占地40多亩,日均处理大理两个乡镇10万多人口的生产生活污水约1万吨。经过处理净化后的再生水部分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这些再生水不直接排入洱海,而是通过管道输送,用于面山绿化和农业灌溉。

这样的下沉式再生水厂在整个洱海流域目前已推广建成6座。通过污水净化工艺,平均每年拦截各类有机污染物2000多吨。而这些污水处理后,剩余的废弃物并不是资源再生利用的终点,它们将被运往下一站,继续发挥作用。

公司负责人介绍,一些农业有机废弃物经过工艺处理,还可以加工制作成农业有机肥料。

截污治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洱海的治理保护不仅是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迫于现实压力的考量。

除了洱海流域18个乡镇街道常年居住生活的将近100万人口,仅仅2023年,来到大理旅游的游客数量就达到了将近1亿人次。

如何应对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对洱海造成的生态环保压力,一张蓝图、统一规划,在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可以看到,洱海流域建成5700多公里的污水管网,20座再生水厂,25个有机废弃物收集站点,实现了污水垃圾的全覆盖、全收集,为洱海织就了一张巨大的生态防护网。  

洱海保护成就“风景生产力”

洱海的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了。保护的成果正在不断转化为风景中的生产力以及山水间的幸福感。

一边欣赏洱海美景,一边品味白族特色民居,沿着生态廊道骑行成了许多游客来到大理旅游的必打卡项目。

环湖129公里,沿途处处是风景。如果累了,还可以停下来品尝一杯云南本地产的小粒咖啡,享受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90后”的白族小伙儿杜杰从小在洱海边长大。3年前,他在洱海生态廊道边开起了一家咖啡馆。生态廊道的美景成为了咖啡店的流量密码,店里的生意火爆经常一座难求。

但回忆起几年前,沿洱海15米范围的建筑物需要被拆除,腾退土地用于环湖生态廊道建设,他和许多洱海边土生土长的村民对此并不理解。

杜杰表示,当时村民不理解为什么拆房子。但是此时此刻,村民终于理解,因为第一是保护洱海,水越好,每个人的收益就越好,吃完晚饭后散步都很幸福。

人退湖进,如今,环洱海129公里生态廊道星星点点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滨缓冲带和湿地,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好洱海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共识。

杜杰表示,村民去洱海如果看到垃圾会捡起来,政府的决心力度很大,慢慢也感化了村民。一定要保护好洱海,洱海水清了,一直清下去,村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

2024年上半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6000多家民宿在大理发展壮大。来到大理办“目的地婚礼”成为了许多新人的时尚新选择。

据统计,仅2023年,大理共举办目的地婚礼4000多场次。推动婚庆行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洱海清,大理兴。随着洱海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山清水秀的大理正在不断擦亮生态这张亮丽名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Share post:

Subscribe

想了解更多请加微信:solomedia2spot_imgspot_img

Multiling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