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广元
Browse our exclusive articles!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幢在建房屋起火被烧毁 房产价值数百万加元
海外网4月13日电 据加拿大当地媒体CP24报道, 当地时间4月12日下午,加拿大安大略省约20栋在建房屋被大火烧毁。
当地消防部门官员莫法特表示,由于大风和干燥等因素,大火花了大约2个半小时才得到控制,“如果没有风,可能还有机会将火势控制在3到4栋房屋内。但对于在建房屋而言,火势蔓延非常迅速。”他预测,大多数受影响的房屋将被拆除。
负责开发这些房屋的房产公司表示,这些房产售价都超过200万加元(约1023万元人民币),居民计划于2023年底开始入住。目前,火灾原因仍在调查中。(海外网- 加拿大 朱枫杰)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张霓、刘强
迅速反击!俄外交部宣布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俄新社当地时间12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作为对加拿大制裁的回应,俄罗斯将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俄罗斯。
报道称,其中包括议员、社会活动人士、运动员等。俄外交部表示,此举是为回应加拿大对俄官员、政客、记者、文化人士和运动员等实施的制裁。
此前报道,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1日在多伦多会见到访的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包括军事装备在内的新一轮援助。同时,加拿大还宣布了将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其中包括针对14名俄罗斯个人以及34个实体的制裁。
责编:张荣耀
No posts to display
Popular
天人合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音)
中国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同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湿地和人类彼此需要”……秘鲁钱凯港项目建设现场,几幅中文和西班牙文对照的标语引人注目。这体现了中国不仅在自身发展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积极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在持之以恒创造绿色发展奇迹的同时,以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在告诉梁惠王治国之策时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时移世易,古老的智慧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成为世界上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在塞罕坝,三代人接力造林,将荒漠变成百万亩林海;在浙江,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的“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国向“绿”而行、向“美”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中华大地铺展,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新增绿化面积占全球的1/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愿帮助非方打造“绿色增长引擎”,缩小能源可及性差距,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清洁美丽的亚太;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提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表示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体现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从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到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从推动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项目……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佩里莫尼认为,中国通过积极作为、广泛合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正能量。“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中国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同世界各国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7日 第 03 版)
中企承建光伏项目助力智利能源转型(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图一图为智利CEME1光伏项目升压站。周子玄摄日前,记者来到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腹地,探访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的智利最大单体光伏项目CEME1(见图一,周子玄摄)。今年7月,该项目正式启动商业运营,对智利推进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约为15毫米,被称为世界“旱极”。由于海拔高、日照充足、地势相对平坦,这里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的条件。CEME1光伏项目占地总面积超过400公顷,总装机容量达480兆瓦。中国电建CEME1光伏项目副经理李瑞介绍,自2021年9月正式开工以来,项目历时近3年完工,使用超过88万片光伏组件,建设了一座220千伏的升压站,并架设约10公里线路。项目能够为约50万户智利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项目业主方智利大都市电力公司建设开发经理马丁·洛蒂诺表示:“中国建设者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施工非常满意。”“我们采用固定式‘人字坡’光伏支架,既节省了空间,又降低了施工成本。”CEME1光伏项目调试经理黄圭成表示,“人字坡”的设计增大了光伏方阵的集中程度,缩短了输电电缆长度,也意味着更少的损耗和更高的发电效率,还方便光伏板的清洁。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形似屋檐的“人字坡”光伏支架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清洁机器人”从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李瑞介绍,“清洁机器人”可以自动感应光伏板表面的灰尘和污垢,采用干燥方式对其进行清洁,与传统方式相比节省约90%的用水量,提高了项目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智利大都市电力公司总经理迭戈·霍尔韦克表示:“这项创新是技术进步,也是对保护自然资源的承诺。”“得益于这一项目,智利在能源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项目启用仪式上,智利能源部副部长路易斯·费利佩·拉莫斯表示,CEME1光伏项目是智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里程碑,也是智利能源转型取得进展的鲜明例证。智利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制定了到2050年全国至少7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CEME1光伏项目被视为智利在更清洁和可持续道路上的重大进步。CEME1光伏项目施工经理杰拉尔多·罗萨诺认为,该项目为其他拉美国家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智利拥有充沛的太阳能资源,尤其是在阿塔卡马沙漠地区。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领先,中国的投资、建设能力和技术转让有助于智利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智利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亚洲研究项目协调员安德烈斯·巴斯克斯对本报记者表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智利获得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清洁能源开发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利用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在能源投资、电力输送、电动汽车等领域不断深化与智利的合作。智利能源部前部长安德烈斯·雷博莱多表示,智利和中国都重视清洁能源发展,中国企业在智利能源领域的投资拥有良好前景。卡拉马市是项目所在地附近的主要城市,也是项目建设期间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地。“项目提供的技能培训,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大职业发展空间。”罗萨诺说,面对经济转型需要,这些机会显得尤为珍贵。据悉,项目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近千个直接就业岗位,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土建、机械、电气等施工技能的工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投资可持续能源,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智利总统代表拉切尔·科尔特斯说。项目所在地也是智利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考古遗址所在地。将项目建设对野生动物和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是项目组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组聘请了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考古工作者,施工现场发现的当地特有物种均通过迁地保护等方式得到了妥善安置,发掘到的文物也已交由相关部门保存。为当地建造卫生设施,为女性提供免费驾驶培训,组织当地学生赴项目所在地参观了解清洁能源相关知识……项目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企业优势,为当地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李瑞说。(人民日报智利卡拉马电 记者时元皓 宋亦然)《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7日 第 03 版)
2024“全球南方”:团结自强谋发展(2024·年终圆桌谈)
图①:日前,“新上海”轮经过23天的航行,从秘鲁钱凯港抵达上海洋山港。王 初摄(人民视觉)图②: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当地农户在稻田里给杂交水稻脱粒。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图③: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建造中心,建筑工程系老师希晓萌(右二)在指导加纳学生进行建筑CAD绘图。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图④:学生在喀麦隆亚巴西农业职业技术中学上拖拉机实践课。科普索摄(新华社发)图⑤:来自俄罗斯的参展商在中国陕西杨凌农高会展台进行直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图⑥:一名非洲记者(左一)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同智能语音机器人互动。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制图:高 乔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全球伙伴关系主任...
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者小镇中建八局105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爱心暑托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王 初摄(人民视觉)2024年1月,上海开办“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子女爱心寒托班”。在自然启蒙课上,志愿者引导寒托班的同学们了解草莓的生物学特征。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图为上海市闵行区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华润有巢公寓社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内景。本报记者 杨俊峰摄图为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一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中,住户和志愿者制作手工元宵。新华社记者 王 翔摄夜幕降临,接了一天单的外卖小哥祁云(化名)乘上公寓的电梯回到“家”,暂时放下工作,和舍友聚个餐,这是他最放松的时刻;周五下班,从事医疗检测工作的曾文力离开单位,来到“家”里简单收拾一下必需品,搭车前往虹桥火车站,仅仅一个多小时,他已从上海市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与妻子孩子团聚……2023年,上海创新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重点向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医护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努力让广大城市一线劳动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上海闵行区,实地探访这里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情况。“生活在这里,真有家的感觉”傍晚6点,耐心地喂好住养老人最后一口饭,细心地为老人擦嘴洗脸后,钱丽丽走出闵行区马桥镇敬老院的大门,骑上电瓶车,十来分钟后,就回到了自己在上海的“新家”——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高层独栋、全景大窗、南北朝向、采光通风好、楼间地带开阔,还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大草坪、亲子乐园、健身区……这就是钱丽丽和工友易秀芹的新家。作为闵行区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华润有巢公寓社区是上海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之一。在这里,最低每月500元,就能租到一个床位。“一张床”就是一个“家”。钱丽丽今年43岁,在马桥敬老院做护理员已有13年,此前一直吃住在敬老院,晚上五六人睡在一间房间里。“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轮休,因此往往休息时也睡不好。”钱丽丽对本报记者说,“只能五六个人随便在一个房间里凑合。”令钱丽丽惊喜的是,2023年10月中旬,自己所隶属的劳务派遣公司通知说,已在闵行区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租到了一间双人间,可以“拎包入住”。这可把钱丽丽乐坏了。“现在轮休时终于能好好休息放松了。”钱丽丽说,刚搬来时就发现,相比自己在敬老院的宿舍,新房子有30多平方米,窗明几净,无论是两张单人床,还是空调、小冰箱、电磁炉等电器,都是崭新的。与钱丽丽一同走进公寓的共享厨房,本报记者看到共享厨房里宽敞明亮,两侧共有六个灶头可同时烹饪,中间摆放了两排桌椅,租户若来了亲友需要招待,或是一群同事想要聚餐,都可以到共享厨房来热闹一番。墙上悬挂着的照片记录了新年时社区居民聚在这里一起包饺子过春节的热闹场景。钱丽丽说:“这里的厨房干净又卫生,不仅有共享灶台,还有共享冰箱,厨房和小餐厅连在一起,做完饭可以直接吃,非常方便。”从共享冰箱里取出早前买好的菜和肉,钱丽丽在厨房里麻利地做起饭来。很快,一顿热气腾腾的简餐就出炉了。旁边的共享洗衣房里,一排滚筒洗衣机看起来颇为壮观,租户们洗完衣服还可以直接烘干。共享读书屋则给喜爱看书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方安静空间。此外,公共区域还开辟出了一个小小的电话间,方便职工们与远方家人或朋友打电话聊天,既注重私密性,又避免对室友休息造成影响。如今,钱丽丽在华润有巢公寓社区5号楼的“新家”已经住了快2年了。“生活在这里,真有家的感觉!”钱丽丽说。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满足城市建设者以及城市运行一线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问题。同时,这也是闵行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企业一线职工住房保障力度的积极探索。在管理服务上,社区充分考虑到租客的各种需求。小区主入口,不仅打造了党群服务站、物业管理服务站等一站式办事和服务窗口,还建有活力商业街区,集生鲜超市、理发买药、咖啡美食、快递收取等多业态为一体。为保障租户的通勤出行问题,社区还为租客开通了轨交5号线北桥站接驳班车,未来班车还会开通至闵行开发区。目前,华润有巢公寓社区整体入住人员近3000人,在服务人群上实现了“广覆盖”,辐射周边航天、船舶、电气等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从业人员,以及保安、保洁、快递、环卫工人等城市一线劳动者。老厂房变身“骑手楼”上午9时许,在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90后外卖小哥凌军在洗漱之后穿戴好自己的饿了么骑手套装,乘坐电梯下楼,启动电动车,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们这栋楼是由一个老厂房改造而来的,住的全是外卖骑手。我们4人一间,每人每月房租只要700元,房间宽敞整洁,有独立的卫生间、淋浴房、空调、洗衣机……”聊起这里的住宿条件,凌军对本报记者说,“要在以前,上哪儿去租这么价廉物美的房子?”凌军住的3号楼,是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专门为骑手打造的“骑手楼”。在这里,入住了100多名外卖小哥。走进3号楼,记者看到,这里每一层楼的过道上都摆满了鞋子,这是专属于外卖员的“职业特色”。“因为天天在外奔波,鞋子经常磨破,遇到下雨天,还会淋湿,放在屋子里会有味道。”凌军笑着说,“现在好了,有了这条户外走廊,方便换洗晾晒鞋子。”上下来回跑几十趟楼梯、骑行100多公里、送七八十份订单……这是凌军的工作日常。“刚开始做外卖小哥,高强度的工作确实让我不太适应,但我慢慢地找到了节奏。”凌军坦言,无论跑多晚、跑多累,一想到“家”里面有一部电梯在等着他,就觉得很温馨。“我原本也是一名外卖小哥,深知配送行业的艰辛与挑战,更应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小哥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港湾。”来自安徽的王玉飞,2017年来到上海加入了配送行业,从配送员到站长再到区域经理,王玉飞帮助20多位聋哑骑手实现了从“小白”到优秀骑手的转变。202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王玉飞带着自己的骑手团队搬进了中航公寓的新“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在上海打拼不容易,聚在一起都是缘分。”王玉飞说,自从搬到中航公寓后,大家都很安心,住在这里真感觉跟家一样,干起活来也更带劲儿。骑手们还参与了不少社区活动,为社区长者送餐,在这里形成“双向奔赴”。“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于2024年4月启用,最早这里是存量集体土地,如今功能重塑,通过翻新装修打造出一个公寓。”新虹街道社会工作办公室(房管条线)副主任侯莉婷告诉本报记者,“项目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可提供124间房,近500张床位,房间以4人间为主,里面不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配套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和成套家具。此外,公寓内还有近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区和4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区域,包括公共厨房、洗衣房、书屋等,以及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侯莉婷介绍,中航公寓的主要供应对象为从事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运行一线务工人员。目前,3号楼整栋出租,已经有100余名外卖小哥入住温暖的“新家”,5号楼也已与上海尚善餐饮有限公司签约,租出90多间房,入住者主要为餐饮服务人员。项目整体出租率已达90%以上。为了方便服务外卖小哥,中航公寓党群服务站专门设立了一个“小哥议事厅”。自4月入住以来,100余位小哥在“小哥议事厅”常态化开展“小哥议事会”,同步征集小哥微心愿,合理设置形成4大类100余节“初心加油站”赋能清单,包括电瓶车用电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急救包扎知识等课程,供外卖小哥选择,提升职业技能、丰富业余生活。另外,街道还将引入资源,打造健康诊疗、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新空间。“小哥虽然工作很紧张但是也需要放松。所以我们配套了篮球馆和羽毛球馆,有需要的小哥可以每周一免费来这里放松一下。”侯莉婷说,目前,新虹街道将中航公寓纳入航华一村二居委网格管理,共同制定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动。低价便民筑起“安居梦”“有一种追求是不忘初心,有一种幸福是永远奋斗,有一种温暖是我们在上海。”这是写在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里的一句标语。正如这句标语所言,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不仅是上海市“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示范性项目,也是为城市一线建设者和管理者安的家、筑的梦。近年来,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用低价便民为外来务工人员筑起“安居梦”。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具备五大特点:供应对象上,主要面向城市建设、运行和市民生活服务保障等行业从业者以及来沪新就业、初创业人员;点位布局上,优先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产业集中、人口聚集以及有长期建设任务的区域布点;建设配套上,以四人一间、带有独立卫浴设施的宿舍为主,合理配置双人间、单人间,特别注重营造“家”的温馨,因地制宜配置共享空间和公共设施;运营管理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主要供用人单位共享租赁、员工拎包入住,纳入基层社区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租金标准上,兼顾劳动者可负担和项目运营可持续,努力做到租金优惠、品质优良、配套完善。2023年,上海市从既有保障性租赁住房中遴选首批25个项目,筹措床位1.1万张,覆盖全市16个区,目前已全部向社会供应,月租金价格主要控制在500元—1000元/床,目前整体出租率达80%以上。2024年,上海计划新增筹措供应3万张床位,截至10月底,已累计筹措床位超3万张,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目前,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已覆盖全市16个区。闵行全区21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在各自的区域定位中也充分彰显了自身特色。比如,江川路街道的河东小区,通过成套抽户的契机进行改造升级,打造黄浦江边的“一张床”精准供应周边的医护人员,为老龄化社区带来更多温暖。又如,浦锦街道的星空自然项目,一上市就满租,里面租住了一群来自浦锦街道世博家园综合整治住宅修缮项目的建筑工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如今,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持续扩容,软性服务加速升级。过去一年里,新项目频频落地,服务空间也愈发丰富,有的新增了公交站点,有的开起了共享书房,还有的建起了社区食堂。除了低廉的价格之外,这个“家”的配套服务越发暖心和完备,从洗衣做饭到运动娱乐,各个项目结合住户需求不断开辟新的空间,扩大“家”的半径,扩散“家”的温暖。对于城市建设者们来说,这个分布在全市范围内的“家”,变得更像家了。(本报记者 杨俊峰)《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7日 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