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北海道

Browse our exclusive articles!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幢在建房屋起火被烧毁 房产价值数百万加元

  海外网4月13日电 据加拿大当地媒体CP24报道, 当地时间4月12日下午,加拿大安大略省约20栋在建房屋被大火烧毁。   当地消防部门官员莫法特表示,由于大风和干燥等因素,大火花了大约2个半小时才得到控制,“如果没有风,可能还有机会将火势控制在3到4栋房屋内。但对于在建房屋而言,火势蔓延非常迅速。”他预测,大多数受影响的房屋将被拆除。   负责开发这些房屋的房产公司表示,这些房产售价都超过200万加元(约1023万元人民币),居民计划于2023年底开始入住。目前,火灾原因仍在调查中。(海外网- 加拿大 朱枫杰)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张霓、刘强

迅速反击!俄外交部宣布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俄新社当地时间12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作为对加拿大制裁的回应,俄罗斯将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俄罗斯。 报道称,其中包括议员、社会活动人士、运动员等。俄外交部表示,此举是为回应加拿大对俄官员、政客、记者、文化人士和运动员等实施的制裁。 此前报道,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1日在多伦多会见到访的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包括军事装备在内的新一轮援助。同时,加拿大还宣布了将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其中包括针对14名俄罗斯个人以及34个实体的制裁。 责编:张荣耀

No posts to display

Popular

丝路青年说(二十六)|埃及沙漠中的“绿色明珠”

在红海之滨,一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新城为埃及的古老沙漠染上一抹亮眼的绿色,那里便是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与埃及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合作区所在的因苏哈纳区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的交汇处,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埃及泰达投资公司执行董事徐琪峰说。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局部)。 中非泰达供图对于希望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的埃及来说,中国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就包含着绿色发展的经验。而地处沙漠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合作区要实现绿色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合作区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让环保更加因地制宜。“在园区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积极倡导并协助企业进行分布式能源的建设,充分发挥埃及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还帮助减少了碳排放。”徐琪峰说。为了打造“一带一路”绿色示范园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从环境、能源、产业等多个领域推动绿色发展。同时,合作区还积极为当地员工提供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工业化和绿色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为绿色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目前合作区企业员工的本土化率已经超过了90%,带动了当地的8000多人的就业。我们也积极推动中国援建技术学校落地合作区。这不仅会解决当地的技术培训问题,也会为企业带来一批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徐琪峰说。在合作区中有一棵生长了上百年的皂荚树。这棵皂荚树见证了合作区的发展历程,也是合作区绿色发展的象征。就像这株生长于荒漠中的绿植一样,在埃及的荒漠上,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深入践行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理念,将这里从一个荒芜的沙漠逐渐变成一个繁荣的绿色新城。(文/张子旭)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中国是非洲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国际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过去几十年来,通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经济增长不断转化为人民福祉。中国建设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显著改善互联互通和物流水平。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在数字通信、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中国是非洲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积极与非洲国家开展贸易投资合作,推动面向非洲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促进非中共同发展。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是以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标准轨距铁路,安全运营7年多来,显著提高肯尼亚运输效率,有力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中国通过技术转让,促进了非洲国家产业发展。这种合作不仅包括硬件支持,还包括通信、农业、制造业等各领域的技能和知识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了许多非洲国家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给当地带来更好的通信条件和数字连接能力。中国还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为非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近年来,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国家释放发展潜力提供宝贵借鉴,鼓舞非洲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作者哈桑·汉嫩杰为肯尼亚非洲之角国际战略研究所主任)《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8日02版)

港珠澳大桥日益成为大湾区发展“纽带”(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重大工程巡礼)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车来车往、节奏繁忙——客流总量再创新高。截至10月4日0时45分,今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总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达86%,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车流量刷新单日纪录。10月5日,港珠澳大桥通行车辆超2.12万辆次,其中港澳单牌车超过1.45万辆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港珠澳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既要高质量建设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近6年来,这一创下多项世界之最的“国之重器”,日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纽带”。人员往来更便捷,城市联系更紧密“早上,经港珠澳大桥,到珠海喝早茶;中午,到中山参观游览;晚上,走深中通道到深圳吃晚饭,再返回香港。”今年暑假,香港市民黎先生带着孩子体验粤港澳大湾区“一日游”,“一天转了三座城市、打卡两座超级工程,感觉很棒!”“港澳车辆‘北上’政策落地1年多来,身边越来越多港澳居民申请‘自驾北上’,港珠澳大桥更加繁忙。”澳门青年朱润成说,口岸通关便捷,平峰期通关排队不到10分钟。旅游度假、休闲购物、探亲访友……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的交通优势,叠加一系列出入境便利政策落地,让珠三角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愿景化作现实,区域融合发展迸发新活力。往来客流与日俱增。在港澳车辆“北上”政策带动下,口岸客流量大幅增长。今年以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达1203.3万人次,同比增长83.3%;持港澳旅游签注往来的内地旅客超过386万人次,同比增长76.6%。不少旅游公司借势推出港珠澳大桥一日游、周边游等新产品新服务。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是内地唯一一个与香港国际机场陆路直达的口岸。随着我国持续优化外籍人员签证政策,免签国家“朋友圈”不断扩大,这座口岸愈发繁忙。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1万人次外籍旅客经珠海口岸入出内地经商旅游、探亲求学、访问交流,同比增长185.5%。开辟物流新通道,拓展发展新空间车畅人旺的港珠澳大桥,加速了人员往来,也让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清晨,一辆货车缓缓驶入珠海公路口岸查验场,经港珠澳大桥海关验放后前往香港机场,随后发往欧美。“公司原料进口、成品出口‘两头在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大、交付时效性要求高。去年5月从其他口岸改走港珠澳大桥后,上午从番禺产业园发出的货物,当晚就能登上香港机场的航班。”广东省广州市启艺金银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健强说,大桥24小时跨境快速通关,使物流时效提升30个小时。一桥飞架,开辟了物流新通道,拓展了发展新空间。珠海金湾,借助大桥“近水楼台”之便,远东幕墙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幕墙产品,从厂区装车出发,不到3小时便可抵达港澳市场。“每日出货量达40车次,产品在港澳的市场占有率已超50%。”公司关务负责人周璐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已成为我国承接跨境直购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和全品类鲜活食品供港澳的大型口岸之一。“在建设大桥经贸新通道、发展绿通冷链运输等推动下,港珠澳大桥日益成为推动珠海市、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外贸发展的新引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今年8月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达9223.8亿元。建好用好管好,超级工程贡献中国智慧站在珠海岸边远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与今年通车的深中通道一道支撑起大湾区的交通骨架。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2023年“苏拉”,三场台风过境,大桥正面迎击。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巨浪猛烈拍打着人工岛,暴雨在桥面形成阵阵激流,主桥却在台风中岿然不动。“台风过境后,我们随即开展全线排查,确认大桥索力、位移、振动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主体安然无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一次次台风如同“大考”,验证了大桥建设的可靠品质。可靠品质,源自技术攻关坚持不懈。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为满足120年设计使用寿命,在近9年的建设期内,建设者们先后开展超300项技术攻关,填补多个技术空白,创下海中快速成岛纪录,打造出目前世界最长、首例深埋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等工程奇迹。可靠品质,源自运维保养日复一日。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说,建成通车只是开端。进入运营阶段,复杂的维养环境和快速增长的车流量,为大桥运维带来新挑战。为用好管好大桥,大桥管理局开展一系列管理创新,应用数字维养、智能监测与应急管控等新技术,让往来人员和车辆通行更便捷。港珠澳大桥是伶仃洋上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一张中国桥梁的亮丽名片。如今,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已转化为多项行业标准和规范,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整体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为世界跨海桥隧建造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放眼神州大地,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平稳运行,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顺利合龙,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正酣……目前,在桥梁跨径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各类型桥梁中,中国均占据半数以上。一座座雄伟的大桥跨山越海,不断刷新“最长、最高、最大”纪录,彰显新时代中国桥梁建设的雄厚实力。(记者 韩 鑫)《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8日01版)

让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学点亮青春”主题开放日活动中,青年学子在北京出版集团翻阅图书。主办方供图十月文学月上海分会场。主办方供图新书发布、创作分享、作品研讨、名家讲座、行走采风、国际交流……60余场多种形式的精彩活动为北京的金秋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文学风景。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之一,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如约而至。本届十月文学月以“文学拥抱时代 阅读照亮人生”为主题,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支持,北京出版集团主承办。在为期近2个月的时间里,活动协同北京“16+1”区热点文学打卡地、特色书店、学校、文化空间,联动天津、河北,并首次设置上海分会场,邀请百余位作家、评论家参与到推动精品创作、促进国际交流、深化全民阅读的活动中,共助“书香京城”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拉近文学与青少年距离9月7日,王蒙、刘庆邦、孟繁华、曹文轩、范小青等近百名作家、评论家以及社会各界读者代表齐聚一堂,见证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项目已举办两届,为助力文学创作薪火相传起到积极作用。开幕式上,该项目第三届(2023—2024)入选名单揭晓。青年作家魏思孝、龚万莹、杜梨入选。王蒙为入选青年作家颁发证书、纪念牌,鼓励青年作家珍惜和热爱生活,以青春之笔努力为人民创作。为鼓励中外青少年讲述自己的北京故事,2024年《我爱北京》全球青少年征稿活动启动后,截至今年5月底,共收到来自马来西亚、意大利、俄罗斯、美国、德国、西班牙、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3万余件投稿作品。开幕式上,米娅(意大利)、伊佐托娃·巴甫洛夫娜·维克多莉娅(俄罗斯)、万博文等10名青少年代表上台领奖。北京出版集团从一等奖作品中精选出文章、画作各82篇汇集成《我爱北京——2024全球青少年征文优秀作品集》,由乔叶担任主编。“‘我爱北京’是青少年对北京最直接的表白,他们根据自身感受与想象,把北京的世界和世界的北京进行了充满童趣的多重阐释,北京的小和大、古与今在书中得到了鲜活且充分的具象化表达。”乔叶说。本届十月文学月期间,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文学与阅读活动精彩纷呈。“文学点亮青春”主题开放日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的30余名青年学子走进北京出版集团,通过参观探访、座谈交流,直观感受和了解新时代文学出版高质量发展新成果、新气象以及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与阅读的生动案例。“名家讲经典”首场活动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以“写作者如何书写自身”为主题,讲述萧红的传奇人生,并围绕《商市街》等作品,剖析了萧红是如何使平凡的生活焕发光彩的。现场学子踊跃互动,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20万。十月文学月期间,还启动了丁香诗会·高校诗歌创作联盟,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清华大学清华诗社、复旦大学复旦诗社、北京师范大学才社等16家高校社团加入,旨在搭建起诗歌传承交流的平台,为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贡献力量。扩大“京津冀文学”朋友圈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本届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乘风北上——京津冀文学十年”2024北京文学论坛上,北京作协主席李洱,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以及张莉、石一枫、王松、李浩等京津冀三地的作家、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京津冀文学十年成就。关仁山从燕赵文化的豪迈风格出发,介绍了以“三驾马车”“河北四侠”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体,分享了河北作家间紧密亲切的交往故事,盘点了近年来河北文学创作成果。李浩以自己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说明自己的写作“与这片土地的关系”。他谈道,每个作家所生活的地方,塑造了他的性格,也塑造着他的文学品格。但同时,一个作家的个人经验、地方经验,也日益被放在全人类的大视野下加以审视。我们只有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尹学芸从天津文学的不凡历史谈起,认为《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天津文学》等文学平台,为天津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她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谈道,看似狭窄的场域,也能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每个城市都是中国的缩影。王松认为,天津文化具有幽默、达观和多面性的特点,但谈论“津味”、天津文学,不能将目光只限于天津。从文化的角度看,京津冀三地文化各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互相浸润,有很强的整体性。李洱对京味文学和北京文学进行了深入辨析,强调北京文学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他认为京津冀三地文学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民族性,而且非常注重语言的准确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的因素,共同形成了京津冀三地色彩斑斓、光辉灿烂的文化面貌。石一枫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空间,跟他经历过的、有把握的空间关系紧密。写小说就是写“因果”,只有在作家真正熟悉的“因果”里,才能呈现小说的质感,作家下笔才有自信。大家一致表示,期待三地文学携手并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深邃的笔触,共同探索文学创作的新境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新的文学力量。以评论助力文学创作文艺创作和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砺。本届十月文学月的亮点之一是《北京文艺评论》正式首发。该刊物是北京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类双月刊,《十月》执行主编、评论家季亚娅担任创刊主编。刊物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文艺观察”已于今年元旦率先推出,持续推送当下文艺现场的最新风向。同时,为加强首都文艺评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艺评论期刊的引领作用,《北京文艺评论》签约了12位评论家。首发式现场,张莉、叶立文、刘大先、杨庆祥、陈培浩、黄平、徐刚、岳雯、李静等9位评论家作为代表出席签约仪式。作为《北京文艺评论》杂志创刊后的首场活动,以“新时代文艺:期刊的责任与想象力”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评论家论坛上,李敬泽、孙郁、孟繁华、陈剑澜、张清华、张燕玲、何平等学者、评论家,围绕新时代文艺的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评论期刊赋能新时代文艺等话题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认为,办好一本评论类刊物需要做到6个字:“积极”,要积极应对当下热点话题;“审慎”,在紧跟浪潮之余警惕泡沫;“深思”,要洞察隐藏在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指出,《北京文艺评论》和微信公众号“北京文艺观察”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公众号上的“第一现场”等栏目颇具特色,值得同行借鉴推广。此外,他特别强调了立场的重要性,认为文艺批评不能只有“现场”,没有“立场”,除了看到表象,更要挖掘表象或症候背后的脉络。据了解,《北京文艺评论》的办刊定位包括: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推动批评理论与方法论更新,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倡导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在地性”,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回应当下中国鲜活的、变化之中的实践经验,走进时代思想文化的话题现场等。“北京十月文学月”不久前入选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推介工作年度名单。自2016年创办至今,该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届,日益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本报记者 张鹏禹)《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0月18日 第12版)

Subscribe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