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北海道
Browse our exclusive articles!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幢在建房屋起火被烧毁 房产价值数百万加元
海外网4月13日电 据加拿大当地媒体CP24报道, 当地时间4月12日下午,加拿大安大略省约20栋在建房屋被大火烧毁。
当地消防部门官员莫法特表示,由于大风和干燥等因素,大火花了大约2个半小时才得到控制,“如果没有风,可能还有机会将火势控制在3到4栋房屋内。但对于在建房屋而言,火势蔓延非常迅速。”他预测,大多数受影响的房屋将被拆除。
负责开发这些房屋的房产公司表示,这些房产售价都超过200万加元(约1023万元人民币),居民计划于2023年底开始入住。目前,火灾原因仍在调查中。(海外网- 加拿大 朱枫杰)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张霓、刘强
迅速反击!俄外交部宣布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
中新网4月13日电 据俄新社当地时间12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作为对加拿大制裁的回应,俄罗斯将禁止333名加拿大公民入境俄罗斯。
报道称,其中包括议员、社会活动人士、运动员等。俄外交部表示,此举是为回应加拿大对俄官员、政客、记者、文化人士和运动员等实施的制裁。
此前报道,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1日在多伦多会见到访的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包括军事装备在内的新一轮援助。同时,加拿大还宣布了将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其中包括针对14名俄罗斯个人以及34个实体的制裁。
责编:张荣耀
No posts to display
Popular
“希望澳网也是中国观众的大满贯”——专访澳网伙伴关系与国际业务总监罗迪·坎贝尔
新华社澳大利亚墨尔本1月14日电 “墨尔本离中国并不远,澳网是亚太地区的大满贯,我们也希望中国观众认为这是他们的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伙伴关系与国际业务总监罗迪·坎贝尔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罗迪·坎贝尔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他表示,中国市场对澳网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全球有将近40%的澳网观众来自中国。澳网将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继续为来自中国和亚太地区的优秀网球运动员提供参加澳网的机会。2025年澳网正赛于1月12日至26日举行。时值南半球盛夏,除了第一天开幕时的暴雨,墨尔本这两日艳阳高照,让大满贯赛事氛围更加热烈。中国网球名将郑钦文的巨幅海报十分显眼,就位于澳网赛场入口的通道处。熙熙攘攘的现场观众中,不乏专门从中国飞来观赛的中国球迷。1月12日,郑钦文在比赛后向观众致意。当日,在墨尔本进行的202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首轮比赛中,中国选手郑钦文2比0战胜罗马尼亚选手托多尼,晋级下一轮。新华社发(胡泾辰摄)“对中国观众来说,澳网的距离比任何其他大满贯赛事都更近,所以如果他们要选择一项大满贯赛事去看的话,澳网是最便利的。” 坎贝尔说,澳网是亚太地区唯一一个大满贯赛事,澳网的商业版图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亚太地区,吸引该地区的观众尤其中国观众非常重要,这也是澳网目前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我希望他们来这里,把墨尔本看作是自己城市的延伸。”坎贝尔介绍说,墨尔本公园是距离市中心最近、最方便的大满贯赛事场地,从墨尔本商业中心区过来只需要步行十来分钟,或者坐两站电车。而其他三大满贯赛事的举办地距离市中心都有一小时的车程。澳网的通勤距离,对球员和观众都是极其友好的。这是1月11日拍摄的位于墨尔本公园的罗德·拉沃尔球场。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在赛事推广方面,我们与合作伙伴去年在中国24个城市举办了‘澳网中国业余挑战赛’,我们去年还在成都举办了‘亚太区外卡赛’,这为来自中国和亚太地区的优秀选手提供了参加澳网的机会。”坎贝尔告诉记者,澳网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预期。“去年10月我们在中国举行的2025年澳网发布会,是澳网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的海外发布会。”坎贝尔表示,多年来,澳网深深扎根于中国市场,在加强现有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多样化且创新的合作机会。澳网在中国有专业团队负责策划及生产内容,目前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已拥有500万粉丝。“在过去七年里,我们在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增长。所以我们会继续投入专门针对中国观众的内容。”坎贝尔说。“有点像‘飞轮效应’,参赛的中国选手越强,中国观众对澳网的兴趣就越大。”坎贝尔说。2024年他访问了数座中国城市,参观了多个网球中心,中国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令他印象深刻,也让他感受到网球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兴起。“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或许我们还将会举行一个交流项目,让中国年轻网球运动员来墨尔本,感受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文化,当然现在谈这个还早。”坎贝尔介绍,澳网目前正在探索与中方的合作方式,以协助提高中国网球整体水平。“澳大利亚全国少儿网球项目(Hot shots)在澳大利亚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模式,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模式输入到中国?这个模式是否适合中国?”他说,总之,助力中国网球运动健康发展符合澳网的利益。
凌晨2点 我的春运故事
央广网北京1月14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万千种期待,都抵不过一句“回家过年”更令人动情。春运,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是流动的中国最生动的写照。在这汹涌的回家潮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他们带着一年的收获,带着对家的深深思念,踏上归程。凌晨2点,当城市睡去,北京西站仍然灯火通明。有归家心切的游子,也有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组成了春运大幕下的一帧帧图景。“我最期待推开家门的那一瞬间。”来自湖北十堰的林女士已经3年没回家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上一次回家还是2022年春节,一转眼3年了,这几天一想起要回家了总是悄悄抹眼泪,真的很想家。”李女士解释,因为工作原因过年回趟家不容易,今年终于有机会回家,最期待推开家门,见到久违的亲人。凌晨1点,距离她要乘坐的列车发车时间还有6个小时,她早早地来到了北京西站,打算在这里静候归家旅程。1月14日00:30,北京西站指挥中心内仍然灯火通明。“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工作,持续提供日期、车次等与旅客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信息。”北京西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业务指导王一杰对记者说,随着春运期间临客列车的增开,员工们凌晨的工作量也在持续增加。“凌晨工作是我们的常态,春运期间车站的凌晨也是非常忙碌,我们会持续坚守岗位,全力保障旅客出行安全。”记者了解到,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规模有望创历史新高;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突破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规模在去年历史峰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一截废弃钢卷条,“卷”出百亿元“量具产业”
新华社郑州1月14日电(记者刘振坤、杨静)国营厂家废弃的边角料,被精打细算的河南虞城县稍岗镇打工人员再利用,打造出了一个120亿元的“卷尺产业”:年产钢卷尺近15亿只,产销量占全国市场85%以上、占全球市场65%以上,产品远销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小钢卷尺,“量”出新天地。如今的稍岗镇,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钢卷尺王国”,仅每年产出的5米钢卷尺,首尾相连可环绕地球赤道190多圈。废弃边角料里“淘”出的“钢卷尺城”上世纪80年代,钢卷尺在农村还是稀罕物。一些稍岗人在南方务工时,偶然发现一家国营钢卷尺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废弃的钢卷尺条边角料,便以每斤3分钱的价格收购回老家。然后将长短不同的废尺条简单挑选、裁剪,标上不同颜色的刻度,便成了一把“迷你”型钢卷尺。钢卷尺制造业就这样被“淘”回豫东平原。在售卖过程中,稍岗人发现,自己做的没有外壳的简易卷尺,常因边缘锋利而划伤顾客的手指,而且容易散开,不好收拢,携带和使用很不方便。于是,他们模仿国营钢卷尺厂的产品外观,给卷尺条量身打造出外壳。慢慢地,稍岗尺条凭借口碑赢得市场,卷尺作坊在稍岗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图为稍岗镇的一家工量具厂生产的钢卷尺壳。新华社记者 杨静 摄到了20世纪90年代,稍岗镇的卷尺生产,开始从家庭小作坊向机械化制造转型。通过自主研发或引入整套设备,一些钢卷尺厂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技术设施达到当时行业先进水平,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稍岗镇钢卷尺开始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如今,稍岗镇拥有一定规模的钢卷尺企业近千家,个体工商户4800多户,2000余辆销售车驻守在全国各个城市。有人形容,稍岗镇任意一条街,从头走到尾,尺头钩、尺带、尺壳、弹簧、尾带……一把钢卷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都能配齐,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钢卷尺产销基地。不“卷”低价格,只“卷”好品质随着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低端组装的生产模式,让稍岗镇一度“内卷”严重。没有名牌、技术落后,不比质量好、只比价格低,无序竞争让稍岗镇的钢卷尺产业曾经面临存亡挑战。看清形势后,稍岗镇人着力推陈出新。他们将尺条材质由碳钢升级为不锈钢,将传统树脂版印刷升级为激光刻度、UV喷码印刷,推出了智能卷尺、鲁班尺、文创尺……通过创新,稍岗镇的钢卷尺附加值迅速提高,企业从“价格战”的无序“内卷”进入创新盈利的新阶段。图为钢卷尺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对尺带进行激光雕刻。新华社记者 杨静 摄“这个行业很‘卷’。但是现在我们不‘卷’价格,而是‘卷’质量、‘卷’服务、‘卷’研发。”河南百盛尺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倩芝说,她的工厂每天生产9万多把成品钢卷尺,每把尺子在出厂前要经过印刷、切零、铆钩、人工巡检等四道检验,确保测量精准。图为河南百盛尺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钢卷尺配件。新华社记者 刘振坤 摄如今的稍岗卷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长度测量工具。一把多功能激光卷尺,不仅能够测量直面和弧面,还能自动计算面积、体积,并配备了语音播报系统和液晶显示屏。有了它,两分钟左右就可以将一个房间的三维图展示出来,并发送到手机上,实现智能计算与传输。从贴牌到创牌,从“内卷”到外销经过几十年发展,稍岗镇对品质和品牌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规模企业几乎家家持有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其中,2019年推出的全球首款镂空钢卷尺,价格是普通钢卷尺的10倍,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图为稍岗镇一家企业展示的镂空钢卷尺。新华社记者 杨静 摄走进位于虞城县的国家钢卷尺及五金工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50米长的检验“尺台”引人注目。中心主任夏金涛说,质检中心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产品研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在虞城县稍岗镇五金展览馆,除了“主角”钢卷尺外,还有各类“配角”,如扳手、螺丝刀、美工刀等百余种五金产品。钢卷尺产业,不仅富了稍岗人的口袋,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延展、升级。图为稍岗镇五金展览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春运·回家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配得上回家这首歌,今天我终于找到了。2025年的春运,铁路、火车,让我在郑州,这座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找到了答案。七年之后,我又拉着行李箱来到了郑州站。我在夕阳西下的傍晚走到解放大桥看如同“贪吃蛇”的高铁飞驰,我在夜晚熙熙攘攘的火车站,看站台中人群的匆匆脚步。阔别多年,我以为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火车站对我而言,已不再惊艳,但原来只一场春运,这座连接我国四面八方的京广、陇海铁路“十字”路口,就有轻易的让我感受团圆的气息。这里的火车有很多色彩,夜晚的绿,清晨的白,路灯的蓝,这些春运里的色彩让铁路显得繁忙且温暖。从体验者到服务者,从学生时代到职业起步,见证着铁路的快速发展,行李箱陪我感受春运的变化。回家路上,能带来温暖的不只这些明媚。蓝色的铁路制服,温馨的乘车体验,味蕾里的一盒好饭,用新鲜的烹饪、小碗菜的特色、套餐里的营养、高铁外卖随心选择,陪旅客感受一路美好。安全、高效、温馨,不止如此。我在郑州东站看到千名旅客5分钟内的有序乘车,在高铁调度室里看到火车托马斯式的科学指挥,在高铁司机室里看到司机的精准操控,在高铁4S店里看到动车组的精心养护,在寒冷冬夜看到线路上的精细运维。春运路上,我和我的同事们步履不停的走在路上,我也不知道这份铁路的悉心呵护能否让您感受铁路的用心守护,但无论何时相识,也无论何时再见,铁路依然,我心依然,未曾改变。制片人:祝庆导演:赵晶晶讲述人:赵晴晴制作:马一鸣由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