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中国新闻速递
为涉企收费行为划定明确边界(锐财经)
Hong -
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在全国层面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为涉企收费行为划定了明确的边界。给企业一个“明白账”在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31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牛育斌介绍,《指导意见》提出了七方面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通过制定清单给企业一个“明白账”;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加强对新出台涉企收费政策合法性、公平性以及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审核,对存量政策开展专项整治;加强涉企收费政策常态化宣传解读,让政策走进企业、让企业会用政策;健全涉企收费跟踪监测制度,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让企业发现问题有地方说,说了有人管;加强相关领域收费规范,对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商会、自然垄断环节企业等乱收费问题多发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清理违规事项、规范收费行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监管提供法律保障,让违规收费无处遁形。《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在全国层面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要求目录清单全覆盖,凡是清单之外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为涉企收费行为划定了明确的边界。同时,《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目录清单中要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水平等基本信息。牛育斌表示,这将确保企业能够清晰理解每一个收费项目的具体情况,一目了然地知晓自己应缴纳的费用,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违规收费行为,让企业明明白白缴费。为把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落实好、把清单作用发挥好,牛育斌说,将全面梳理收费项目,制定统一清单格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将督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开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并同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一张网”落到实处《指导意见》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实行目录清单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郭垂平表示,财政部已在门户网站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一张网”,查询更方便、格式更统一、信息更丰富。下一步,将指导地方更新完善“一张网”,加强“一张网”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一张网”落到实处,目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郭垂平说,为巩固涉企收费治理成果,财政部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落实延续实施文化事业建设费优惠政策等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优惠政策。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的管理,实现对中央和地方收费基金项目的全覆盖。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优惠政策监督检查,确保降费减负政策红利扎扎实实落到经营主体。涉企保证金也是涉企收费事项的重要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王文远说,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国务院部门涉企保证金规范管理工作,每年动态调整目录清单内容,推动相关部门减轻企业保证金负担,扩大保函(保险)替代现金保证金范围。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强化对涉企保证金违规行为的查处和问责,通报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从源头防止违法违规收费牛育斌介绍,《指导意见》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全链条治理,重点任务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源头治理,针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违规收费多发领域,规范行业管理,推进行业改革,同时完善涉企收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三是协同治理,在健全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惩治违规收费行为等重点任务中,注重强化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其中,开展涉企收费政策措施评估审核是从源头防止违法违规收费问题产生的重要手段。《指导意见》明确,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市场监管总局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审查的范围、标准、规则、程序等,下一步拟从存量政策清理和增量政策审查两个方面,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副局长韩利说。涉企收费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问题复杂,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牛育斌说,有关部门将及时进行部门会商,共同分析研判涉企收费形势,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同时,对目录清单建立、收费政策评估审核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完成时限,加强调度指导,并对发现的问题强化部门联合惩戒。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形成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局面。(本报记者 徐佩玉)《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2日 第 03 版)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Hong -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卫 庶摄人民日报海外版郑州3月31日电(记者卫庶)三月三,拜轩辕。3月31日,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举办。大典的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黄帝故里景区庄严肃穆,众多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汇聚在这里,共拜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典礼仪程共九项,包括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拜始祖、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公拜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典,这一盛典肇始春秋,绵延于今。2008年,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拜祖大典继续同期举办网上拜祖和境外“同拜黄帝”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场拜祖与境外“同拜”互动。《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02版)
窑火映红绿 瓷韵传千年(我与非遗)
Hong -
德州窑红绿彩陶瓷首饰。受访者供图刘鸿飞创作的《齐天大圣战神兵》瓷板画。陈庆辉摄工艺 搓制颜料。张瑞摄工艺 德州窑红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鸿飞在绘制红绿彩瓷器作品。受访者供图工艺 德州窑红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在工作室内绘制红绿彩瓷器作品。本报记者 孙懿摄工艺 经过二次烧制开窑时的红绿彩瓷器。受访者供图春日大运河德州市德城区段一瞥。张瑞摄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刘宇给孩子们讲解德州窑红绿彩文化和技艺。陈庆辉摄留学生体验德州窑红绿彩彩绘。陈庆辉摄宋金时期德州窑红绿彩瓷俑像。陈庆辉摄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的红绿彩瓷器作品。张瑞摄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种瓷器——它的出现,恰似在单调的黑白画卷上晕染出第一抹绚丽的色彩,为彩瓷的发展铺就基石。它,就是诞生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古老的大运河畔,德州窑的匠人们汲取宋代写意画艺术手法和北方民间年画的养分,在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的单色釉瓷器上,用毛笔蘸红、绿等彩料勾画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二次烧制完成。这种技艺,开创了中国釉上陶瓷彩绘的先河。时间的指针拨转至今天,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的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中,一组身着龙纹长裙的瓷美人静静伫立,吸引参观者频频驻足欣赏。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作品,出自9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和她的团队之手。初逢德州窑红绿彩,是刘宇在大学期间。当在博物馆中看到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人俑像时,她被深深触动了。“在年轻一代的认知里,红配绿常与俗艳挂钩,但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作品却颠覆了我的想象。”红,如东方破晓的晨曦,热烈奔放;绿,似山间静谧的翠影,质朴清新。二者相互映衬,于器物之上勾勒出灵动的世界,让刘宇深深着迷。正是从那时,她开始了探索与传承红绿彩的旅程。随着对红绿彩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深入了解,刘宇发现德州窑红绿彩有着独特之处。“德州因运河而兴,当地并不产制瓷原材料,而是依靠运河运输。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南北制瓷工艺在这里交融。”研究越深入,刘宇越发意识到传承重任在肩。然而,学艺之路并不轻松。学习彩绘,搓制颜料是第一道难关。矾红彩需与乳香油精准配比,手工搓制一两个小时,指甲在反复的推拉间剥离,疼痛不堪;练线条也绝非易事,一遍又一遍重复画横、竖、圈练习,单调而枯燥;彩绘时,红彩勾线要如行云流水,绿彩填涂需厚薄均匀,丝毫的误差都会影响开窑时的成色效果……“德州窑红绿彩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创新精神。”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和她的团队也将创新精神融入当代红绿彩之中,提出“德州窑红绿彩综合装饰”理念。借鉴景德镇古彩的精细规范,让画面更加精美;把现代雕塑造型与传统彩绘结合,创作出“风华绝代”等新颖作品;融入“掐丝描金”工艺,开发茶具、首饰等兼具古朴韵味与华丽质感的日用品。在刘宇看来,红绿彩要走得更远,就不能仅仅是展柜中的艺术品,而是要走入人们的日常家居生活,让更多人能邂逅这抹千年的色彩。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德州窑红绿彩瓷器非遗保护与传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提供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机会,让德州窑红绿彩瓷器走向世界,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德城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刘桂芝说。(本报记者 孙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12 版)
借文明互鉴东风,扬现代化发展之帆(环球热点)
Hong -
第二届武夷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春日里的武夷山,满目翠绿,生机盎然。近日,来自中国、韩国、马来西亚、英国、美国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再聚武夷山,参加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本次论坛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中外人士围绕“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话文明交流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之道。“两个结合”指引,中华文明彰显强大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会人士认为,在“两个结合”指引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益彰显出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尔雄表示,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两个结合”,发挥独特优势,全力打造高品质文化建设的省域样板、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闪亮窗口,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召开此次论坛、深入领悟“两个结合”,是文明基因与创新机理的共融、文化守正与时代创新的共进,更是学术探源与实践发展的共振。期待论坛以宏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阐发中华文明思想精髓,解码中华文明基因,锻造两岸文化纽带,搭建文明互鉴之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位一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以兼收并蓄的格局融汇文明发展的脉络,以美美与共的视野构筑文明对话的经纬,在坚持“两个结合”中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文明力量。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表示,期待以此次论坛为纽带,借助各位专家学者之智,加力研学、加深交流、加强合作,在学思践悟“两个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展现文化魅力。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黎文利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结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识。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琳达·玛塔尔以《“两个结合”与中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为题发言,指出中国实行改革的成功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中国深化改革的举措将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新思路。现代化之问,中国答卷启迪世界本届论坛期间,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各方热议的重要议题。多位专家学者表示,期待中国式现代化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进步,我们必须在创新和变革中寻找新的出路,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回答‘现代化之问’。”津巴布韦执政党(津民盟)契特波思想政治学院院长伊斯梅尔·马达表示,感谢中国共产党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借鉴中国经验,津巴布韦进行内部改革,并制定了应对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新发展策略。他呼吁中非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非洲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哲学院高级研究员塔玛拉·普罗西克认为,中国辩证法带有对立统一的理论特征,强调相互的主体性,更倾向于追求统一的、合作的、平衡的、协调的关系。当前世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中国包容性的辩证法思想更具借鉴意义。在福布斯中国集团董事总经理符锦看来,“中国之治”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文化自信是国家治理成功的关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对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这一固有思维。”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认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既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又契合自身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需求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经济建设,还兼顾社会公平、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交流互鉴,推动文明对话更活跃“人文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他者’文化,可以增进理解和尊重,推广‘酷中国’是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偏见的关键。”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罗伯特·恰德以“现代西方对中国的认知——酷中国”为主题,分享了他对中国形象的观察。他表示,西方年轻一代对中国的态度更为开放,汉学家应跳出学术象牙塔,通过通俗书籍、影视、游戏等非传统渠道,将中国千年文明中的智慧与故事翻译给大众,消除刻板印象,并不断加强中西学术互动,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我们应当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寻求现代文明转型的新路径。”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白永瑞认为,一是将中国哲学融入日常生活,打破固化的自我认知,重塑个人与世界的互动;二是推动中国新儒学与制度创新结合,探索传统文化如何更好推动改革发展。为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需要各国文明加强交流互鉴。数智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多位学者贡献真知灼见。“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置身武夷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借用南宋时期思想家朱熹的诗作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让更多人都可“闲听两三声”。“我们要用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话,不要只停留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清贤认为,中国要发挥科技的“穿透力”,运用好它,让世界了解中国、爱中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数字技术为全球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许多新路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共同话题,这样才能引起国内外的相互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认为,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向内走”,扎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找寻创作源泉;也要“向外看”,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做集大成者。新闻链接武夷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福建省南平市合作创办的国际学术论坛品牌,旨在整体研究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关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4年,首届武夷论坛成功举办,百余位中外学者走进朱熹园,问道文明与时代。武夷论坛已经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第二届武夷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联合主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暨南大学、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协办。(本报记者 李嘉宝)《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10 版)
展现巾帼风采 奉献文化盛宴(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Hong -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使用的会槌。1966年“澳门各界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秩序表印刷钢板。清代剔红婴戏图菊瓣式盒。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后队员签名的排球。布茹玛汗·毛勒朵刻的“中国石”。本文图片来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极阁路,一座白色流线型建筑引人注目,两条曲线勾勒出外部轮廓,一条曲线柔和地蜷缩起来,好似襁褓中的婴儿,另一条则舒展地覆盖其上,如同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走进馆内,红色的螺旋楼梯从顶楼蜿蜒而下,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上下空间,蓝色墙面上绘有朵朵白云,让人沉浸在温馨明朗的氛围中。“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致力于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儿童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见证物,传播中华民族妇女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教育活动,为观众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长刘华彬说。讲述妇儿故事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常设展览分为妇女和儿童两大主题,涵盖6个基本陈列和3个专题展览,展陈面积近70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近1.9万件(套)藏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地位变化、文化习俗、杰出人物和社会贡献。博物馆将4层和5层的空间作为妇女馆展区,设有古代妇女、近代妇女、当代妇女3个基本陈列。古代妇女馆以历史为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在推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展厅里陈列的新石器时代陶纺轮、夏商时期的石锤石斧等是女性自古以来参与劳动的证明。走进近代妇女馆,秋瑾、何香凝、唐群英等革命先辈的图片映入眼帘,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中国妇女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不断求得自身解放的光辉历程。前行至当代妇女馆,《1954年,上海市卢湾区高福里的家庭妇女在阅读宪法草案》照片、全国农业劳模李友秀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证书、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后队员签名的排球……各类展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馆内设有多块多媒体电子屏,一块电子屏上呈现了一群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1949年在北京的合影,参观者可以点击屏幕,进一步了解女红军的故事。展厅另一侧,陈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的制服,肩章和领口的军徽熠熠闪光。电子屏上还展示了一位女飞行员在驾驶舱中的留影,英姿飒爽。儿童馆展区位于2层,分为古代、近代和当代三部分。古代儿童馆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从认知、教育、礼俗、社会活动等方面,展现了一幅幅古代儿童的生活画卷。近代儿童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展示了近代中国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状况、组织活动以及少年英雄事迹。当代儿童馆着重展现新中国儿童事业发展成果以及儿童健康成长的面貌。《195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为工人叔叔演唱》《20世纪60年代初,雷锋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等照片、四川省广播父母学校开课首播时使用的话筒、《孙敬修播讲的儿童故事》唱片、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创意奖奖牌等展品逐一陈列,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和家长驻足观看,大家在感叹生活美好的同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1986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中国少年纪念标”揭幕仪式。少先队员代表杨海蓝和吴弘赴长城站参加揭幕式,他们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先队员。馆内展示的照片里,杨海蓝微笑着蹲在一群企鹅身边,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馆内还有大量革命文物,如孙中山“天下为公”书法横幅、康克清与海伦·斯诺在延安的合影、1944年何香凝创作的《菊花图轴》、1947年宋庆龄赠送给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小毛毯等,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资源。“我馆收藏了妇女运动史相关的见证物,如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女性杂志、妇女运动领导人手迹、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档案资料等,在近现代妇女史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刘华彬说。弘扬家国情怀“这位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真是巾帼英雄!”在博物馆一层大厅电子屏幕前观看了动画片“家风故事汇 成长之约”后,一个小朋友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教部部长梁红告诉笔者,该馆“家风故事汇 成长之约”品牌系列动画已经连续推出三季,在该片中,小主人公“乐宝”和“喜贝”穿越历史长河,与冼夫人、文成公主、黄道婆、秦良玉、秋瑾、樊锦诗等巾帼英杰相遇,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家国情怀。博物馆6层设有“中华好家风”主题展,由“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新风”和“新时代家风”建设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让观众深入感受优良家风。“就算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在“时代新风”栏目,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风故事让人动容。20世纪60年代初,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跟随丈夫来到冬古拉玛山口戍边守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女性义务护边员。60多年来,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她坚守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边境线上,行程累计8万多公里。如今,她的家庭共培养出16位护边员。2023年,布茹玛汗·毛勒朵向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捐赠了7件(套)藏品,其中包括她亲手刻下的“中国石”、巡边时使用的自制酥油灯、烧水的水壶、木质碗、勺以及巡边时常背的麻布挎包等。这些物品陪伴着她走过万里巡边路,见证了她的拳拳爱国心。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也是中外妇女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5层设置了国际友谊馆,展示了300余件反映中外交流合作的藏品。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两项纲领性文件《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出了以行动促进妇女进步的时代强音。展柜里陈列着第四次世妇会使用的会槌,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敲响会槌、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历史性时刻。30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性在广袤太空筑梦星河,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在乡土田野播撒希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磅礴力量。近3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接待了近百个国家元首夫人、驻华使团、驻华武官、外国团体、国际组织以及港澳台地区团组,扩大了影响力。2024年9月,哥伦比亚总统夫人阿尔科塞尔一行到博物馆参观,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体验了漆扇手工制作,领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创新社教活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2月底,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博物馆举办了“用爱点亮安全灯塔——开学第一课”主题社教活动,邀请儿童教育专家讲解安全知识,并与小学生和老师们展开互动。专业表演老师带孩子们做游戏、表演儿童剧,讲述儿童性别教育有关的小故事。孩子们通过木质玩具、沙盘灯箱、人体器官拼图等道具,了解人体相关知识,并利用“奇妙问诊室”“报警岗亭”等装置表达心声、释放情绪。“自我保护的游戏很好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参加活动的刘翼晨同学说。“活动通过孩子们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与自身安全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陪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月夕老师说,生命教育对孩子们很重要,她打算将类似活动引入学校课堂,让更多孩子受益。近年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陆续推出了爱国主义、家庭亲子、传统文化、艺术启蒙、科普教育、特殊群体关注、志愿服务等七大主题30余项教育项目,开发了“家风故事汇 成长之约”系列动画、“用爱守护——儿童生命安全教育”、民族精神大讲堂、我与大师面对面、家庭亲子科普周、家庭亲子音乐会、六一嘉年华等多个品牌活动。自开馆至今,共开展各类社教活动1000余场,公益讲解受众达20余万人次。“我们不断创新社教活动的形式和传播手段,如线上展览、真人讲述、现场展演、革命文物联展、网上直播导览等,运用新媒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希望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让观众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梁红说。(叶晓楠 王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