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巾帼风采 奉献文化盛宴(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使用的会槌。

1966年“澳门各界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秩序表印刷钢板。

清代剔红婴戏图菊瓣式盒。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后队员签名的排球。

布茹玛汗·毛勒朵刻的“中国石”。本文图片来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极阁路,一座白色流线型建筑引人注目,两条曲线勾勒出外部轮廓,一条曲线柔和地蜷缩起来,好似襁褓中的婴儿,另一条则舒展地覆盖其上,如同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走进馆内,红色的螺旋楼梯从顶楼蜿蜒而下,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上下空间,蓝色墙面上绘有朵朵白云,让人沉浸在温馨明朗的氛围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致力于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儿童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见证物,传播中华民族妇女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教育活动,为观众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长刘华彬说。

讲述妇儿故事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常设展览分为妇女和儿童两大主题,涵盖6个基本陈列和3个专题展览,展陈面积近7000平方米。馆内收藏了近1.9万件(套)藏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地位变化、文化习俗、杰出人物和社会贡献。

博物馆将4层和5层的空间作为妇女馆展区,设有古代妇女、近代妇女、当代妇女3个基本陈列。古代妇女馆以历史为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在推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展厅里陈列的新石器时代陶纺轮、夏商时期的石锤石斧等是女性自古以来参与劳动的证明。走进近代妇女馆,秋瑾、何香凝、唐群英等革命先辈的图片映入眼帘,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中国妇女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不断求得自身解放的光辉历程。前行至当代妇女馆,《1954年,上海市卢湾区高福里的家庭妇女在阅读宪法草案》照片、全国农业劳模李友秀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证书、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后队员签名的排球……各类展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馆内设有多块多媒体电子屏,一块电子屏上呈现了一群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1949年在北京的合影,参观者可以点击屏幕,进一步了解女红军的故事。展厅另一侧,陈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的制服,肩章和领口的军徽熠熠闪光。电子屏上还展示了一位女飞行员在驾驶舱中的留影,英姿飒爽。

儿童馆展区位于2层,分为古代、近代和当代三部分。古代儿童馆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从认知、教育、礼俗、社会活动等方面,展现了一幅幅古代儿童的生活画卷。近代儿童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展示了近代中国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状况、组织活动以及少年英雄事迹。

当代儿童馆着重展现新中国儿童事业发展成果以及儿童健康成长的面貌。《195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为工人叔叔演唱》《20世纪60年代初,雷锋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等照片、四川省广播父母学校开课首播时使用的话筒、《孙敬修播讲的儿童故事》唱片、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创意奖奖牌等展品逐一陈列,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和家长驻足观看,大家在感叹生活美好的同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1986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中国少年纪念标”揭幕仪式。少先队员代表杨海蓝和吴弘赴长城站参加揭幕式,他们是第一批到达南极洲的中国少先队员。馆内展示的照片里,杨海蓝微笑着蹲在一群企鹅身边,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馆内还有大量革命文物,如孙中山“天下为公”书法横幅、康克清与海伦·斯诺在延安的合影、1944年何香凝创作的《菊花图轴》、1947年宋庆龄赠送给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小毛毯等,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资源。

“我馆收藏了妇女运动史相关的见证物,如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女性杂志、妇女运动领导人手迹、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档案资料等,在近现代妇女史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刘华彬说。

弘扬家国情怀

“这位冼夫人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真是巾帼英雄!”在博物馆一层大厅电子屏幕前观看了动画片“家风故事汇 成长之约”后,一个小朋友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社教部部长梁红告诉笔者,该馆“家风故事汇 成长之约”品牌系列动画已经连续推出三季,在该片中,小主人公“乐宝”和“喜贝”穿越历史长河,与冼夫人、文成公主、黄道婆、秦良玉、秋瑾、樊锦诗等巾帼英杰相遇,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家国情怀。

博物馆6层设有“中华好家风”主题展,由“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新风”和“新时代家风”建设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让观众深入感受优良家风。

“就算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在“时代新风”栏目,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风故事让人动容。20世纪60年代初,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跟随丈夫来到冬古拉玛山口戍边守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女性义务护边员。60多年来,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她坚守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边境线上,行程累计8万多公里。如今,她的家庭共培养出16位护边员。

2023年,布茹玛汗·毛勒朵向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捐赠了7件(套)藏品,其中包括她亲手刻下的“中国石”、巡边时使用的自制酥油灯、烧水的水壶、木质碗、勺以及巡边时常背的麻布挎包等。这些物品陪伴着她走过万里巡边路,见证了她的拳拳爱国心。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也是中外妇女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5层设置了国际友谊馆,展示了300余件反映中外交流合作的藏品。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两项纲领性文件《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出了以行动促进妇女进步的时代强音。展柜里陈列着第四次世妇会使用的会槌,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敲响会槌、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历史性时刻。30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性在广袤太空筑梦星河,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在乡土田野播撒希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近3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接待了近百个国家元首夫人、驻华使团、驻华武官、外国团体、国际组织以及港澳台地区团组,扩大了影响力。2024年9月,哥伦比亚总统夫人阿尔科塞尔一行到博物馆参观,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体验了漆扇手工制作,领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创新社教活动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2月底,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博物馆举办了“用爱点亮安全灯塔——开学第一课”主题社教活动,邀请儿童教育专家讲解安全知识,并与小学生和老师们展开互动。专业表演老师带孩子们做游戏、表演儿童剧,讲述儿童性别教育有关的小故事。孩子们通过木质玩具、沙盘灯箱、人体器官拼图等道具,了解人体相关知识,并利用“奇妙问诊室”“报警岗亭”等装置表达心声、释放情绪。“自我保护的游戏很好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参加活动的刘翼晨同学说。

“活动通过孩子们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与自身安全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陪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月夕老师说,生命教育对孩子们很重要,她打算将类似活动引入学校课堂,让更多孩子受益。

近年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陆续推出了爱国主义、家庭亲子、传统文化、艺术启蒙、科普教育、特殊群体关注、志愿服务等七大主题30余项教育项目,开发了“家风故事汇 成长之约”系列动画、“用爱守护——儿童生命安全教育”、民族精神大讲堂、我与大师面对面、家庭亲子科普周、家庭亲子音乐会、六一嘉年华等多个品牌活动。自开馆至今,共开展各类社教活动1000余场,公益讲解受众达20余万人次。

“我们不断创新社教活动的形式和传播手段,如线上展览、真人讲述、现场展演、革命文物联展、网上直播导览等,运用新媒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希望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让观众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梁红说。(叶晓楠 王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07 版)

Share post:

Subscrib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