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canadasolo.com

68 POSTS

Exclusive articles:

Federal government met the threshold to invoke Emergencies Act: Rouleau

Report calls out policing failures and Ontario's inaction during an 'unsafe and chaotic' protest Commissioner Paul Rouleau say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et the very high threshold needed...

Federal government releases sustainable jobs plan

Government plans for 'just transition' have attracted criticism in oil-rich Alberta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n Friday released a plan to create sustainable jobs that aims...

Maggie Mac Neil sets NCAA record at SEC Championships, named female swimmer of meet

Maggie Mac Neil is winding down her collegiate swimming career doing much more than winning races. On Saturday, the Canadian Olympic champion delivered another star...

世界卫生组织本周确认,赤道几内亚爆发马尔堡病毒感染

这是中非小国赤道几内亚首次出现这种致命病毒感染。如果不进行治疗,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可导致高达88%的感染者死亡。2004-05年在安哥拉爆发的一次疫情中,252个确诊病例中90%的病人死亡。 马尔堡病毒被认为起源于非洲果蝠。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说,该病毒于1967年在德国和前南斯拉夫首次被发现,患病者曾接触过从乌干达进口的绿猴。 马尔堡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如衣服或床单传播,但它不通过空气传播。 症状可能会突然发作,包括高烧、严重头痛和身体不适,肌肉酸痛和疼痛也较常见。 加拿大传染病专家博格旭医生(Dr. Isaac Bogoch)说:它可以影响每个器官,而且会引起类似休克的综合症。 这种病毒也可能引起胃肠道并发症,易导致出血。此外,患者在头七天会出现皮疹,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导致患者意识混乱,有攻击性和易怒。死亡一般发生在发病后8至9天,在严重失血和休克之后。 目前还没有针对马尔堡病的疫苗,也没有特效疗法,目前的治疗是给病人提供支持性护理,包括静脉输液,以及电解质平衡和监测,这样可以降低死亡率。 加拿大传染病专家说,在加拿大出现马尔堡病例的可能性不大,但加拿大医疗人员和居民要意识到这一疫情的严重性,谨防这一病毒在加拿大扩散。 CBC News, Stephanie Hogan,adaptation en chinois par Beijia Lin

加拿大女足为“同工同酬”罢工未成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加拿大女足放弃抵制‘女子信念杯’邀请赛,球队16日正常出战与美国女足的比赛。”法新社16日称,由于未能实现与加拿大男足同工同酬的目标,再加上加拿大足协进一步削减预算,加拿大女足10日开启罢工。不过,由于面临管理机构加拿大足协法律诉讼的威胁,加拿大女足12日开始恢复训练。 加拿大女足教练贝夫·普里斯特曼表示,她为球员在薪酬和条件平等问题上采取的立场感到自豪,希望球员与加拿大足协的争端能够迅速得到解决。“女子信念杯”是加拿大女足备战今年世界杯的开端,普里斯特曼坦言:“用这样的方式开启备战显然不够好,球员情绪低落。目前的环境非常艰难,我也在努力应对,这让我筋疲力尽。” 路透社15日称,加拿大女足成员表示,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她们将不会参加4月的下一次球队训练营,而本届女足世界杯将于今年7月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举行。普里斯特曼表示:“接下来几个月里,加拿大女足队员不仅是在为自己而战。”

Breaking

点亮科技之光 探索科学之美

观众在“科技中轴——北京中轴线上的科技”展上参观。杜建坡 摄(人民视觉)小朋友在燕山大学理学院内体验趣味科普设施。曹建雄 摄(人民图片)科普日来了!打卡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在空间站模型中体验航天员生活,在互动展览中了解中轴线上的科技元素,在科学家博物馆里感悟科学家精神……近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拉开帷幕。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科普日活动期间,一系列精彩丰富的活动激发着公众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近距离体验科技成果走进位于北京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月球科研站、“天问一号”、夸父高动态机器人等科技成果,集中展示了新兴科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突破性成就。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称为“人造太阳”的EAST由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这一核聚变实验装置曾多次创造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持续追寻着人类的“终极能源梦”。展览中,观众可以点击屏幕上的按钮,了解EAST模型上对应零件的功能。带上虚拟现实(VR)眼镜,仿佛坐上了一台走近南水北调工程的时空穿梭机——穿越神秘的穿黄隧洞、俯瞰雄伟的惠南庄泵站……观众可以沉浸式地感受这项宏伟工程的震撼与壮丽。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不仅展出了大科学装置,还展示了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神农智影农业数字人、“嫦娥六号”玄武岩国旗等多项前沿科技成果。小朋友们还能进入接近1∶1还原的天和核心舱模型,体验航天员抓取物品、模拟行走等操作,第一视角感受航天员的工作与生活。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在科普日活动期间吸引了许多参观者。这是博物馆自今年5月正式开放以来,迎来的首个科普日活动。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工业学大庆”号召提出60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博物馆通过展出科学家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著作、音视频和相关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几代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感受中轴线科技价值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申遗。北京中轴线上有哪些科技元素?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的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上,“科技中轴——中轴线上的科技”展览让人们一探究竟。在“钟楼传声”展区,一个小型的钟楼模型再现了古代钟鼓楼报时的景象。参观者还可以上手操作,体验声音在不同空间结构中的奇妙变化。在“雨燕永定”了解雨燕每年从北京迁徙到南非的漫长旅途;在“万宁海通”观察万宁石拱桥模型,品味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在“彩画端美”观看彩色涂料的制作过程,感受流光溢彩的古建筑背后的匠心;在“皇穹光至”观察古建筑巧妙借助不同季节日照角度制造的别样景致……一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北京科学中心策展开发部副部长宋男迪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北京中轴线背后的科技元素,感受中轴线的科技价值,让中轴线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全国科普日期间,北京科学中心共开设了6个户外科普体验区,除了科技成果普及体验篷区,还有应急科普展、现代气象科普展等,通过实物展示、图文科普,模拟体验、专业讲解、体验活动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前沿科技成果,普及科学知识。中秋节假期前后,科普展区人头攒动。许多小观众近距离观看战斗机与民航机航模型;在欣赏钢琴演奏美妙旋律的同时,观察磁性液体的悬浮跳动;通过简单易懂的说明,了解各种各样标示牌的含义;在应急展区学习心肺复苏术、急救装备的运用等。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重点围绕高阶前沿科普、践行科普为民、开展科学教育等内容,广泛开展系列活动。主要活动包括“千馆展览探未来”“万场报告话前沿”“千万IP创科普”3项重点活动,学会科普联合行动、科普阵地联合行动、高校科普联合行动、企业科普联合行动等8个联合行动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打造的系列主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展览、报告等活动达10余万场。今年全国科普日恰逢中秋假期,不少场馆、公园精心打造了科技点亮中秋月、“科学之夜”、观星等特色活动。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现提速增长趋势。多项数据显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平衡情况明显缓解——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女性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增速高于城镇。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时,就意味着具有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刘峣 吴沂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9月19日   第 12 版)

今年中秋节,我这样度过

关浩玉胡金花(右)徐凤文陈林静钟江灵闵铄婷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寻访小西天  领略古建美■ 关浩玉  山西临汾我是土生土长的临汾人,现在在北京读研究生。有句话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山西,有太多文化瑰宝等着我们去发现、感知和探索。之前我去过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和悬空寺,感受到一种意蕴宏大的美。但我并不了解小西天景区,直到最近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看到网络上的照片和视频,我才知道原来家乡还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古建筑。今年中秋刚回家,就马上去临汾隰县小西天打卡。小西天又叫千佛庵,有“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踏入最知名的大雄宝殿,不到170平方米的空间内容纳有5尊佛像和近2000尊塑像,大的佛像有3米多高,小的悬塑只有拇指大小。佛像和雕塑形态各异,精美细致,展示出一个微型的传说中的世界,因此得名“小西天”。我驻足欣赏了半小时,从房顶、悬梁到墙壁,都雕满了塑像。每个塑像仔细观察还有一些小字,描述着不同的佛教故事。站在宝殿里只觉得时间停滞,宁静悠远。近些年,我也能感受到家乡越来越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小西天从明代建成到现在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仍然保存完好。虽然位置有些偏远,但景区的设施建设、导游服务和文创产品开发都不错。在景区附近用餐时,听当地一位叔叔介绍,往常这里游客很少,由于游戏中还原了小西天的古建场景,很多游客近期慕名而来,人流量是往常的两三倍;离这里不远的蒲县东岳庙、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也很值得一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中秋小长假既要和家人团聚,也要去不同地方走走看看,接受历史文化的滋养。下个假期,我计划去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和忻州的雁门关看看,继续在历史的沉淀中探寻山西古建的美。(吕九海采访整理)多彩文旅  中秋记忆■ 胡金花  甘肃兰州今年是我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一年,相比以往,时间似乎更紧张了。今年中秋节,我第一次在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度过,如何让假期充实起来?我选择在学校所在地——甘肃兰州,来一次“City Walk(城市漫步)”。中秋假期期间,节日氛围最浓厚的就是中山桥和兰州老街。中山桥这座横跨黄河的钢铁巨龙,在中秋之夜更显古朴与庄重。远望,黄河水悠悠流淌,仿佛也在为团圆佳节增添柔情与诗意;桥下,售卖玉兔灯笼、兔耳朵发箍的叫卖声不断。戴上发箍,提上小灯笼,在这座底蕴深厚的老城里拍一张照片,我似乎离悠久的历史更近了一些。传统文艺在传统节日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有魅力。在兰州老街等地方,有放河灯、火壶表演等,这些传统民俗和非遗展示,让我流连忘返。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创,也在中秋佳节“相遇”。我所在的兰州大学,今年又推出了20多种文创月饼,把学校历史、兰州文化和甘肃特色融合到一块块精美的月饼上,甚至连甘肃彩陶文化也成了月饼的创意来源。一份月饼,内涵丰富,我也买了一些,把这份祝福寄给了远方的父母和亲朋。我的专业领域是草地农业科技,假期前,为了更了解甘肃当地农牧民的生活状况,我前往酒泉、庆阳、定西等多地入户调研。从他们迎接节日的准备中,我深刻感受到,在国家的惠农政策支持下,农牧民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当地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这个假期,我还和此前联系过的农牧民打了通电话,他们向我展示五颜六色的月饼,并感叹道:“以前过节月饼都得省着吃,现在啥口味的都有了,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啊。”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很开心,也坚定了我继续努力的决心。我要好好学习,在未来发挥自己所长,为国家、社会作贡献。(记者 宋朝军采访整理)家的温馨无处不在■ 徐凤文  天津我在天津出生长大,目前是一名城市作家和策展人。这几年,天津市的文旅热度持续上升,从早晨到夜间,从古文化街到意式风情区,从摩天轮到解放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座城市的河畔、街道“漫游”,探索这座河海通津、中西合璧的城市。文旅热带火了我的家乡,也让我的这个中秋节有了别样的意义。今年中秋节假期,正好赶上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天津举办。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自然要去现场看看,深入了解各地推出的热门文旅项目,也为本地文旅场景的推陈出新汲取养分、寻找灵感。“旅博会”期间,主办方推出一项名为“城市漫游计划”的活动,以城市休闲、宝藏美食、人物生活、文化艺术、山野风光、非遗文创等不同类别的优质内容打开全新维度的文旅主题交互场景。巧合的是,近期我主创的新书《东游绘:河东工业文明漫游写生》也出版了,这本书也是以“城市漫游”为主题,将海河东岸工业文明的深厚历史与文化传承发展的最新实践,实体化、场景化、故事化地呈现出来。在我看来,中秋节的关键词是“团圆”和“家庭”。我也切身体会到,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搜集家族历史,越来越多的地方关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实践。因此,无论是写作还是策展,或是做阅读推广等公益活动,我都努力以个体、家庭的视角进行切入,努力让这些文化活动更具“人情味儿”,用小家的变化勾勒出城市的变迁。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不同,月饼包装越来越回归普通,亲朋聚会越来越注重务实。我每天忙碌于创作和各种文化项目的落地,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很短,但家的温馨却无处不在。年已85岁的老父亲,第一次来到我在棉3创意街区打造的“百部书房”,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团圆饭;我与妻子和双胞胎女儿,还拍摄了一组家庭写真照,一家人定格下团圆的瞬间,不失为这个佳节美好的点缀。(记者 李家鼎采访整理)在社区大家庭传递温暖■ 陈林静  河北唐山我目前担任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街道祥富里社区党总支书记。中秋节前,我就开始盘算节日怎样过。我发现今年市面上月饼口味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豆沙、黑芝麻、五仁等口味外,还有很多创新口味的月饼,如冰淇淋月饼、巧克力月饼等,但老味道老字号月饼依旧热销。而且我还发现今年月饼的包装刮起“简约风”,月饼分量“瘦身”,包装盒也轻便了,更加实惠。以往的节假日,甚至是除夕夜,我经常坚守在工作岗位,很少与家人团聚。今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公婆搬进了新房,中秋节就在新房子里团聚。他们年龄大了,腿脚不利索。这次中秋我就留在家里当主厨,做一顿丰盛晚宴。做饭时,公婆围在我身边帮我干这干那,家里饭菜香味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满满的幸福感。这一刻,仿佛回到小时候,一家人分切一块月饼,每个人都细细品尝,那时的味道令我回味至今。作为一名社区书记,我有两个“家”,每年的中秋节,在小家享受亲情,在社区大家庭感受温暖。中秋节前夕,社区共建单位与居民们一起制作月饼,和面、包馅……大家齐动手,一起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我带领伙伴们将自制的月饼送到孤寡老人赵阿姨家里。她老伴和女儿相继离世,为消除赵阿姨的孤独感,我们带上节日祝福与慰问品,和她一起欢度中秋,陪她唠嗑,帮她搞卫生、做家务。阿姨激动地说,“你们就是我的家人。”今年中秋节假期,我还带全家人到唐山景点河头老街游玩。近几年,唐山的旅游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门口多了既好看又好玩的景点:河头老街、培仁历史文化街区……灯火辉煌的河头老街,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大家一同感受传统节日氛围。作为唐山人,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特别自豪。(记者 张腾扬采访整理)把畲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钟江灵  浙江桐庐我今年35岁,家住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畲家儿郎,也是一个从业10年的民宿老板。今年中秋,我和太太与民宿里的客人一块儿过的。客人们从全国各地来,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畲乡风情,我专门请来了畲族彩带非遗传承人钟杏秀,为大家展示畲族传承了上千年的彩带工艺。客人们对彩带上各式各样的符号感到好奇,我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我们也一起吃了当地美食——炒龙须和乌米饭。对于畲民来说,炒龙须和乌米饭里有家的味道,每到团圆时刻,这两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肉末、豆腐干、辣椒丝、葱段、浸满鸡汁的龙须面……这些简单的食材组合在一起,再配合多种香料,味道鲜美、香气扑鼻。客人们吃得别提多香了。窗外,一个身着红衣的畲族小女孩正在院子里荡秋千。我跟客人们讲起以前的故事。从前,畲民过中秋是要“荡秋千”的,不过那个“秋千”要荡起来,难度系数可高些。那秋千轨道呈环形,畲民们会相互比赛,荡得越高,就越显得英勇,也就更有机会获得女孩的芳心。吃完饭,我带着客人们在院子里学唱畲歌。他们都说,这是自己过得最难忘的一个中秋。小时候总是听爷爷奶奶唱畲歌,耳濡目染间我就学会了。开办民宿之后,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支畲歌乐队,很快就打响了名气。每年的畲乡盛会“三月三”上,可少不了我们这支乐队的身影。说实话,小时候的我也不知道,原来中秋还能这样过。曾经,莪山与外界的交通仅仅依靠一条山哈古道,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是想回家过个中秋,常常得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而现在,莪山通了电,修了公路,还引进了漂流、滑翔伞这些项目。环境也是越来越好了,游人渐渐多起来了。每到节假日,我的民宿基本上都是满房的状态。畲民的生活是越来越美满。站在35岁的当口回望,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回家开办民宿的决定。未来,我想继续以我的民宿为媒介,把畲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记者 刘军国采访整理)体验达斡尔族独特民族风情■ 闵铄婷  黑龙江佳木斯我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现就读于齐齐哈尔大学。今年,我收到同学们的邀约,结伴来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村落——齐齐哈尔市哈拉新村,也被称作“达斡尔族第一村”,通过体验民族风情度过不一样的中秋佳节。从市区坐城市公交,大约半个小时就来到了哈拉新村的村口广场。一抬头便看到矗立着的达斡尔英雄莫日根雕像,村民们在广场上唱着高亢奔放的“扎恩得勒”歌曲,跳着欢快活泼的“哈克麦乐”舞蹈,向来往的游客展示着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一路走、一路看,从村口广场步行至民宿一条街仅需5分钟,里面还不时传出歌舞声和欢笑声,四面八方的游客趁着中秋佳节和家人相聚在这里,感受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我也频频用镜头记录下周边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分享给远方的家人。“小姑娘,你们是游客吧?来尝尝咱小院自己种的沙棘果,酸中带甜,不管你们要钱。”游览途中,一位身着达斡尔族节日服装的大娘热情地向我们招手,交谈中还教我们学唱本地的传统歌曲。一唱起歌,大娘眼睛立即亮了起来,还随着曲调扭动起身子。清风和煦,阳光拂面。和同学们漫步到民族风情园,在“勒勒车”造型的亭子里,一边品尝民族特色美食柳蒿芽月饼,一边聊起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十分惬意。在村里的民俗体验馆里,我体验了“围鹿棋”,还学会了制作当地的“哈尼卡”纸偶,听说这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有人把它称作“东方芭比娃娃”。我亲手做了一套纸偶,准备在国庆节假期回家送给家人。这里不仅有民族风景,还有许多现代化元素。从儿童乐园到太空舱酒店、从民谣酒吧到咖啡营地……集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亲子互动于一体的旅游业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今年的中秋假期因旅行更加丰富多彩,也感谢哈拉新村能让我们体验到如此独特的民族风情。(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9月19日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带旺了什么?

图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王初 摄(人民视觉)图为“爱达·魔都号”拾味轩。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带动了邮轮旅游发展,又带“火”了港口客流;带动了一批新就业,也打开了船供物资大市场……备受瞩目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今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至今,已完成超过50个航次,服务游客超20万人。国产大邮轮带旺了哪些产业?记者进行了采访。“火爆程度超出预期”“可以在船上参观艺术展、看话剧、品尝各国美食,为旅行增添了不少亮点”“6天5晚的行程非常舒适,都不想下船了”“这是我们一家人的第一次邮轮旅行,体验非常好,以后还会考虑邮轮出行”……对于“爱达·魔都号”,游客好评如潮。“最近几个月,每个航次的游客数量都超过4700名,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中国船舶中船邮轮、爱达邮轮董事长杨国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单船游客最高峰出现在5月份,超5000人。目前,“爱达·魔都号”已完成超过50个航次,服务游客超20万人,占全国邮轮旅游市场40%左右。“爱达·魔都号”有什么特点?何以这样火爆?在消费者看来,国产邮轮是开启首次邮轮之旅的“钥匙”——“我是因为出于对国产邮轮的好奇和向往,才开始了解邮轮旅游的。”来自四川的刘燕这样对记者说,“一直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邮轮,总觉得有‘距离感’,没想到中国也有自己的邮轮了,不论从价格还是从装修风格来讲都很亲民。船上活动丰富,可以免费看展、看话剧,还能享受五星级酒店服务和免费餐饮,我考虑以后度假都选择邮轮出行。”从运营角度看,文化融合是爱达邮轮的一大特色——“国内游客很重视文化和精神体验,文旅融合创新旅行模式备受欢迎。邮轮+文化是‘爱达·魔都号’最大的运营特色,无论是船体涂装还是娱乐表演,都给乘客带来文化碰撞的魔力。”杨国兵介绍,今年端午期间,“爱达·魔都号”推出了多项亲子活动,包括《爱达山海经·奇幻之旅》亲子互动舞台剧、寓教于乐的“小小航海家”活动以及配备了语音讲解的《念念敦煌:数字敦煌走进爱达邮轮》艺术展等。“今年,‘爱达·魔都号’将不断推出与文化相关的主题范式,不断把工业文化、丝路文化、海洋文化带到邮轮上,打造融汇中西文化的“一船好戏”。“国产豪华大邮轮的正式投入运营极大地提振了邮轮旅游市场的人气,特别是上半年的邮轮旅游市场,‘爱达·魔都号’几乎所有线路都非常抢手,不少消费者完全是出于对首艘国产大邮轮的向往而开启了自己的首次邮轮之旅。”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对记者说,“‘爱达·魔都号’是中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邮轮旅游产业链的地位前进了一大步。”“有别于以往邮轮产业发展的‘过路经济’问题,中国邮轮产业构建的是以文化、艺术、科技为核心,围绕品牌建设、团队建设、运营能力建设、体系建设的全产业链发展生态。”杨国兵说,“邮轮产业链由邮轮运营、邮轮设计建造、邮轮供应链和政策体系四大板块构成。其中,运营是龙头,设计建造是动力,供应链是支撑,政策是保障。依托‘爱达·魔都号’研制和运营,中国邮轮产业链实现了全线贯通和‘0到1’的跨越,产业生态初具规模。此外,在运营过程,推动了政策体系不断走向成熟,这也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带动力强劲国产邮轮投入运营,展现出强大的带动力。——带“稳”了邮轮旅游供应链。程超功介绍,今年暑期,“爱达·魔都号”邮轮完成的航次量占到了上海进出港邮轮总航次量的近1/4,成为邮轮旅游快速复苏的主力。随着更多国产邮轮运力的投放,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在全球竞争中也将掌握更多主动权。“2019年之前,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邮轮旅游消费端,而在全球邮轮港服务、豪华邮轮设计建造、邮轮运营等高端领域,均处于摸索阶段。”程超功说,“现阶段,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中国邮轮旅游市场正发生颠覆性改变。首先是消费端‘邮轮+’越来越成熟,邮轮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文化消费等深度融合,释放出了更大的消费潜能。其次,中国邮轮产业在邮轮设计建造、运营到国际邮轮服务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国内各项邮轮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地,邮轮旅游产业正在从局部发展向‘多点开花’升级,除了上海、天津、广州外,厦门、青岛等重点港口城市的邮轮旅游也进入发展快车道。”同时,邮轮旅游消费在不断升级、分化。“中产家庭及年轻消费者对于豪华邮轮的需求增长迅猛,尤其是对于船上服务体验的关注度较传统的中老年客群显著提升,供需错配的矛盾在部分邮轮线路上逐渐凸显。”程超功说。——带“火”了港口客流。作为国产邮轮的母港,今年前6个月,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接靠邮轮89艘次,接待游客约59.27万人次,占全国邮轮游客接待量约七成。目前,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已跃升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母港,预计今年全年接靠邮轮将达到260艘次左右,接待游客有望达到150万人次。“作为国内唯一以上海为母港全年运营的邮轮,国产邮轮还直接拉动了上海乃至周边城市的消费经济。”程超功说,“这不仅有效带动了上海外来消费和口岸出入境免税店消费,更提升了上海在邮轮市场上的国际知名度,目前不只是爱达邮轮等国内邮轮企业,MSC地中海邮轮、皇家加勒比等多家国际邮轮企业均在上海布局航线。”——带动了相关就业。据介绍,“爱达·魔都号”上有近1300名船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近70%是外籍员工。由于目前旅客大部分是中国人,对中国籍的服务人员需求日益增加。杨国兵介绍,爱达邮轮计划在未来几年持续招募2000名涵盖海事运营、酒店管理、船上娱乐等多个职能领域的邮轮专业人才,通过与上海海事大学、浙江旅游学院等院校在邮轮驾驶、海乘相关专业的合作,让中国籍邮轮人才参与船上多个岗位的工作。第二艘邮轮建造加速国产大邮轮还打开了船供物资的大市场。爱达邮轮采购部经理冯悦介绍,邮轮6天5晚的行程,需要采购200多万元的物资,食材方面包括蔬菜、水果、酒水、干货等,此外还有酒店运营物资、易耗品、餐巾纸等,一年的采购金额约2亿元人民币,给当地的经济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很多本地产品找到了新销路。“爱达·魔都号”之外,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还要接待“地中海·荣耀号”“蓝梦之歌”等4艘邮轮,庞大的船供物资需求不仅拉动了相关行业,背后还需要强大的运输业、仓储和国家新政策的支持。今年6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正式施行,开启了邮轮船供物资直供模式,为国际邮轮在中国靠港补给提供便利,让更多国货登上邮轮。陆地旅游产品组合、海空联动等“新花样”翻出,更为市场增添活力。近日,爱达邮轮宣布携手中国东方航空,推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国产大飞机C919”联合套票,为宾客带来一场海空联合之旅。中船邮轮介绍,此前东航与“爱达·魔都号”开展了“东航C919机票+爱达·魔都号邮轮船票”联合营销活动,东航C919次卡产品在8月15日当天销量破万。此次则为升级推出的2.0版产品,东航合作航线范围在C919航线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航线,爱达合作航线也扩展至全部上海港航线。首艘国产邮轮的成功,为中国邮轮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邮轮全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经济规模取得突破。中船集团介绍,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建造也进入加速期,预计2026年底前命名交付,目前设计、建造、采购、物流等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中。“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进入下坞总装阶段,标志着我国大型邮轮已形成自主建造能力。”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说。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相比,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不仅体型更大,公共区域和户外活动休闲区域面积也分别增加了735平方米和1913平方米,休闲娱乐的体验感会进一步提升。同时,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将依托广州母港运营,计划于2027年正式在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开启国际航线。“第二艘大型邮轮部署广州以后,我们将会完善我们的邮轮产品设计,体现岭南的文化、广州的特色,航线将会面向东南亚地区。”杨国兵说,“预计到203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邮轮乘客规模将超过1400万人次,拉动包含新建100艘邮轮在内的万亿元规模投资,我国每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邮轮产业有望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产业集群。”(记者 孔德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9月19日   第 04...

西藏日喀则:金秋青稞麦飘香 颗粒归仓“丰”景美

中国西藏网讯 金秋时节,西藏自治区各地陆续迎来青稞的成熟与收割。世界青稞之乡日喀则田间地头到处是麦穗金黄、麦浪起伏,忙碌一年的农民们开镰收割,确保青稞颗粒归仓,田间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每年的这个时节,对于庄稼人来说,都是疲惫又开心的,一季硕果,终于丰收。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洛江镇洛江村,欧珠一家正在自家的青稞田里繁忙收割。“以前我们收青稞的时候只能自己弯着腰一刀刀地割,现在物质生活提高了,我们家也买了专业的农具,不仅人省力了,收割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欧珠不仅是熟练的农具驾驶员,更是一位极有智慧的“发明家”。为了提高收割效率,欧珠在收割机的一侧加装了一个手动小耙子,机器每收割2—3米,欧珠就将小耙子提起一次,这样农具割下来的青稞就自然成为了一小堆。作为最接近土地的人,像欧珠一样的农民“发明家”在传统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更多新时代活力,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同样的“丰”景,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江热村,许多村民们正在村中唯一的“牧民”巴桑的青稞田里帮忙收割,这与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割场面完全不同。江热村是纯农业村,但每家每户也都会有几头羊或者几头牛,平常村民们都以农活为主,牲畜们反而成为了甜蜜的“负担”。为了解决农忙时无法顾及牲畜的情况,江热村的巴桑成为了全村的“牧民”,家家户户的牛羊都由巴桑来统一“管理”,巴桑家的农活也都由江热村全村的村民承担。每到春耕或者秋收时,全村村民都第一个集体帮助巴桑春播和秋收。正是有这种最质朴的相互帮助,江热村才会收获一年的快乐与富足。“我家有52亩地,留足口粮后光靠地的收入一年是三万元左右,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产量应该不会差。”格桑是江热村村民,站在儿子给自己新买的电动汽车旁,向我们介绍着近年来青稞的销售情况。“过去种青稞,大部分是为了自给自足留足口粮,现在种出来青稞,能够制成青稞酒、青稞饼干、青稞酸奶等产品,产品和销售渠道宽了,农民们的收入自然也就高了。”飘香的秋日一片金黄,一台台收割机正在青稞田里往来穿梭。2023年,西藏青稞产量达84.36万吨,播种面积达222.8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0万亩,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3%,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丰收的秋日一片繁忙,一户户农家正在田间地头抢抓农时。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日喀则的好“丰”景为西藏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振宇)
spot_img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