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科技展“助力中国建造”展区一角,机械臂正在搬运建筑材料。
中国建筑集团供图
绿色智能的建筑长啥样?城市中的新房子暗藏哪些新技术?怎么把规模庞大的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在位于北京市首钢园区的中国建筑科技展,这些问题能一一找到答案。
此次展览以“科技赋能美好生活,创新引领中国建造”为主题,设有“共建和谐城市”“拓展幸福空间”“助力中国建造”三大主题区,通过实物、沙盘、模型等形式,集中展出167项中国建筑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应用。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建筑科技展,一睹中国建筑的新鲜“黑科技”。
城市更具韧性,生活更加智慧
陕西西安幸福林带项目,四川成都环城绿道模型,国内首个新能源公交车库……走进中国建筑科技展“共建和谐城市”主题区,一项项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项目成果映入眼帘。
“喝一杯咖啡的时间,新能源车主就能开着充满电的爱车出发”。展区内,记者看到一座600千瓦的超级充电桩。利用这座充电桩,新能源车只需充电5分钟,就能实现300公里的续航距离。
“相较于普通充电桩,我们研发的超级充电桩功率密度提升了25%,充电效率高达96.34%。此外,这台充电桩的响应速度较普通充电桩提升了95%,功率变换响应时间不到150毫秒。5分钟充电300公里的续航距离,折算下来,相当于一秒钟可以充电一公里,大大提升了新能源车的充电效率。”该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首座一站式“光储充放”超充站正式投运,其中就配备有6台600千瓦超级充电桩、13台180千瓦直流双枪快充桩和2台60千瓦V2G充放电桩,首期能满足34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
随着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运用灵活便捷的充电桩,成了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建筑科技展“共建和谐城市”主题区,不仅展出了这些打造智慧城市的突出技术,“宜居城市”“韧性城市”等展区也有不少城市建设中的创新成果。
位于“韧性城市”展区的城市生命线运营管理平台,展示着一座微型城市沙盘,实时呈现城市燃气、供水、排水、隧道、桥梁等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这个平台能起到风险监测、预警作用。”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以城市内涝专项监测为例,该平台可以在雨前雨中阶段,根据降雨趋势,结合城市管网等数据,提前进行全程推演。当城市水位逐步升高且达最大负荷,平台将进一步判断城市是否会出现积水、积水具体位置、深度等。而后,这些内涝预测结果可以报送至相关管理单位,提前进行预警响应,降低内涝损失。
“除了排水内涝,平台沙盘还展示有燃气泄漏、桥梁超载和国内首条正式投运的武汉大东湖污水深隧监测等情况。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协助提升70%的风险排查率,降低60%的事故发生率,助力城市提高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防控能力。”展台工作人员说。
旧改“老房子”,新建“好房子”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伫立着一座浅黄色的5层小楼——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今年1月,这栋住宅楼的新楼主体结构封顶,至此,一座原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破小”摇身一变现代新居。而这个过程,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
“桦皮厂胡同8号楼是北京市首批以‘原拆原建’模式进行更新改造的试点项目,也是我们旧改‘好房子’的一次成功尝试。”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来说,对城市中的老旧楼房进行原拆原建,时间普遍以年为计。而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旧改工程之快,秘诀就在于“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这背后,创新运用了中建海龙科技原创研发的C—MiC技术(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技术)——根据房屋功能分区,将建筑规划为不同的混凝土模块,每个模块中的机电、装饰装修等环节都在工厂进行高标准预制,再将预制好的混凝土模块运输到施工现场,吊装组建成整栋建筑楼房,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桦皮厂胡同8号楼旧改项目的成功“变身”,是中国推进老旧住房改造的一次积极尝试。眼下,中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国内现存的大量旧房,面临着墙体结构损坏、基础设施老化、空间布局有限等问题。
如何推进旧改工程?中国建筑科技展展出了中国建筑的“旧改秘诀”。
在“拓展幸福空间”主题区,记者走进一间整洁明净的样板房。样板房里,客厅、卧室、厨卫等功能分区明确,家居设计充满巧思,降噪隔音等功能先进。“我们的旧改房样板间突出展示中国建筑集团的旧改‘五字诀’,也就是诊、拆、改、防、提。”该展台工作人员说。所谓诊,即科学“诊脉”,诊断旧房子的结构安全、全屋渗漏、保温节能、厨卫反臭、围护隔音等情况;拆,即高效拆除,使用机械化拆除手段,实现亚静音化拆除和拆除后再利用;改,即构造精改,保障所改线路用电更便捷,改后内墙功能多样化、外墙防渗并保温等;防,即预防侵害,比如卫浴地漏防臭、隔音门窗墙防噪音、数智安防防盗等;提,即舒适提升,通过电梯加装、适老化设计提升便捷度,加装抗震元素提升抗震性能等。
目前国内既有建筑面积达数百亿平方米。旧改“老房子”,不仅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将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居民住房舒适度。中国建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集团创新应用12项新技术、16种新产品及材料、6种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实现旧房改造品质提升,从“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还要从住房增量方面下功夫。
展区内的另一间样板房前,参观人群排起了长队。走入房间,灯光、音乐、窗帘随即自动开启。在这里,每处空间都暗藏玄机——点下遥控按键,客厅便从大空间的聚会模式“一键变身”成隐秘舒适的观影模式;厨房面积虽小,但收纳空间充足、功能齐全;卧室内,柜体尖角处均实现“倒角设计”,空调出风可以“智能追人”,避免温度不适……
“目前,国内的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些新房子中的智能细节,既涵盖适老化和儿童友好设计,也有提升住房舒适度的技术巧思,目的就是要让更多新房子成为居民住得舒心的‘好房子’,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质量。”中国建筑集团有关工作人员说。
施工更高效,建造更智能
如今,不仅越来越多新房子、旧房子正成为智能舒适的“好房子”,在建造过程中,各种新装备、新方案也在助力打造更安全、更可靠的中国建筑。
移动储能设备,原位3D打印机,物联网智能安全管理系统,智能安全帽……中国建筑科技展“助力中国建造”主题区,展出了不少科技感十足的建造产品。其中,一座“空中造楼机”模型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空中造楼机’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筑施工智能装备集成平台。以前的房屋建造,利用传统模架施工,功能构造相对单一,施工效率低,作业空间也比较受限。而‘空中造楼机’就像一座位于高空的‘移动工厂’,集成施工装备和材料堆场等功能于一体,工人可以在造楼机内实现钢筋捆扎、模板安拆等多个模块的施工作业,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展台工作人员介绍,一座“空中造楼机”,承载力通常超过3000吨,可以抵御14级大风,相较传统的施工平台,其承载力和刚度提高了3倍以上。
更智能的建造手段,还搭建起了一座座更绿色低碳的新建筑。在中国建筑科技展室外展区,“房—车—网”融合绿色智能住宅产品、“光储直柔”四维能源设备等一系列创新科技产品引人注目;轻质仿真光伏组件幕墙外观与普通的石材、铝板等建材无异,却能实现绿色发电,搭配的储能系统还能显示实时发电数据。
“我们创新提出了多项绿色低碳建筑综合解决方案。比如,我们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充分利用屋面、立面空间布设光伏,研发了光伏遮阳多功能一体化单元幕墙系统。我们还推出了气候适应型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可以自动调节建筑温度,达到节能目的。”中国建筑集团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更安全、更舒适、更绿色、更智慧的建造手段,将助力越来越多建筑成为“好房子”,也将持续提升建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更好赋能行业发展。(本报记者 廖睿灵)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11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