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永久牌自行车。
景泰蓝和平鸽大盘。
1956年天津照相机制造厂生产的幸福牌照相机。
《中国锦缎图案》内页。
人民大会堂室内装饰设计图稿、景泰蓝和平鸽大盘、20世纪50年代的永久牌自行车……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内人头攒动,500余件(组)实物和历史文献,涵盖建筑、工业设计、手工艺、服装、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令人目不暇接。
9月23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在此间开幕。展览汇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全国40家机构的珍贵藏品,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设计风格和非凡成果。
塑造国家形象
走进展厅,一系列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新中国设计呈现在眼前:曾联松的五星红旗图案设计稿、周令钊设计的“储蓄”标识,刘开渠等人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局部……这些展品把观众的思绪带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成为设计的主体和受众。社会各界在国家的号召下广泛参与国家形象设计。这时的设计呈现出新鲜活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一名普通职员。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曾联松看到后非常兴奋,他想:祖国新生,群策群力,我为何不能一试?此后一段时间,曾联松在不足10平方米的阁楼里潜心设计,废寝忘食。曾联松曾坦言:“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专业人员,当时之所以不自量力,亦不计工拙,想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展出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盘面中心对称的缠枝花卉图案丰富华美,寓意中华民族文明绵长,6只和平鸽口衔花枝,充满生趣,代表世界人民向往和平。鸟衔花枝的构图,与敦煌莫高窟138窟女供养人上衣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林徽因支持下,常沙娜大胆地将敦煌图案运用到工艺美术设计中,她与同事为会议设计了一批景泰蓝工艺品,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各国代表。
展览呈现了新中国诞生以来众多“第一次”设计:不仅有国旗、国徽、人民币、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还包括“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新中国第一代国家级用瓷——建国瓷”“新中国第一个春节与新年画运动”“新中国第一外贸展会”以及“新中国第一个国家馆”的设计等。
浸润美好生活
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设计如何具体地参与企业生产,积极推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比如“一汽”等相关重工业设计成果等。这些案例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领域的发展面貌,彰显出设计的力量。
“年轻那会儿要有一块上海牌手表,可太时尚了!”65岁的杨女士说。展览中的20世纪50年代日用工业设计,让很多年长观众倍感亲切。熊猫牌1502型收音机等“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系列产品、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幸福牌照相机、无敌牌缝纫机等如今已经很少见的家庭用品,在当时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无数家庭的幸福追求。
彼时,人们的服饰呈现出新旧交融的面貌。各种制服类服装应运而生,传统与现代审美交织,汇聚成“翻旧改新”潮流,构成当时独特的社会生活景象。
这一时期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看到,由李克瑜设计的民族芭蕾舞剧《鱼美人》服装鲜艳夺目,将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图案运用到西方芭蕾舞蹈中,融合中西。李克瑜曾说:“我会根据作品形象要求,对那些有用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解构和打散,再做创造性的艺术整合。”
一批图像呈现了新中国初期多样化的建筑设计风貌,比如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北京十大建筑”、陕西西安人民大厦和广州双溪别墅;体现现代风格多维探索的同济大学文远楼、杭州华侨饭店和广州中苏友好大厦;还有对西方现代结构技术进行本土创新的顺德人民大礼堂、同济大礼堂、武汉长江大桥、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北京工人体育场。这些建筑项目犹如一部生动的史诗,展现出新中国建筑设计的探索。
撒播美育种子
设计教育是新中国设计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展览上还有大量文献和书籍,比如《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图案基础》等新中国初期出版的工艺美术教材,注重传统振兴与史脉梳理,显示出新中国初期设计教育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奠定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体系的基础。邓白、刘开渠、顾恒、雷圭元、庞薰琹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前辈的教材书籍也出现在展览中。
此外,上海中艺玩具厂生产的建筑积木、康乐棋等益智类玩具的设计,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期待,促进了艺术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这份对儿童美育的关怀也延伸到展品之外。本次展览不仅为小观众准备了以游戏互动为核心的儿童导览册,还邀请他们乘上“时光巴士”,穿越时光回到爷爷奶奶的童年,参与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设计工作坊和研学课程:在“‘字字’不倦——老美术汉字体样张设计课程”上,于新中国初期丰富的“美术字体”中徜徉;在“‘零’感共生再造衣——时尚设计课程”上,探索和实践“翻旧改新”的设计智慧;在“‘和平鸽带着花的消息’拼贴课程”上,用手工感受新中国设计所蕴含的和平与希望。
据悉,本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和浙江省委宣传部“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文艺巡礼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说:“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设计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新中国设计源头的致敬。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无限创造力和澎湃激情,同时也为今天的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本报记者 赖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9月26日 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