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老杨的一天

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水上公路。
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工作人员正在观测丹江口库区的水质。
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杨力在清漂船驾驶室里。
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一路滔滔南下,进湖北,入长江。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一汪清泉由南北上,越中原,穿黄河,至北京。

10年来,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库区周边的干部群众不断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在众多志愿者中,杨力是十堰丹江口市清漂队队长,人称“老杨”,前几日,记者来到他身边,记录下他的24小时。

清晨的闹钟

早上4点半,一阵清脆的闹钟声响起,打破了宁静。老杨摸索着起床,穿好衣服之后快速洗漱好,从衣柜里随手拿了几件干净的衣服,便匆匆出门了。

“昨天下午,丁家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说,那边水域水草过多,影响了水质,请我们去清理。”老杨说,清漂工作量大,从丹江口大坝开船到丁家营镇需要3个小时左右,他必须早起。

今年58岁的老杨是土生土长的丹江口人,2001年,他从丹江口市物资局辞职后,在丹江口库区水域投放了80个网箱养鱼,从此成了渔民,慢慢习惯了水上的生活。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成为当地的重头事。也是在当年,丹江口市发布了取缔网箱养殖的通告。

“不能再养鱼了,最初挺不舍的,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对比,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老杨和上万名渔民一起,纷纷拆解了网箱,告别了渔民生活。“百里万箱下汉江”的景象从此一去不复返。

虽然不再是渔民,但许多人对水的感情仍然难以割舍,一些人转变角色,成了保护丹江口库区的志愿者,老杨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许多人喝着库区的水长大,现在大伙儿都想回报库区,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守好家乡的水。”老杨说,2017年,他加入了丹江口市清漂队,因熟悉库区环境、水上作业经验丰富、水性好,他被推选为清漂队队长。

十几分钟后,老杨驱车抵达丹江口大坝上游的清漂船停泊处。不一会儿,另外两名清漂志愿者相继抵达。

细致的检查

早上5点,阵阵带着凉意的风从库区扑面而来,搅动着水面,泛起的波浪不停地拍打着岸边,发出哗哗的声响。

在朦胧的夜色里,老杨登上清漂船,开始了出发前的准备。“每次开船前,为了确保清漂作业顺利进行,我都要检查清漂船的油箱、电压、发动机等设备。”说话间,老杨走进驾驶舱,开始了检查工作。

从加入清漂队以来,老杨就一直驾驶着这艘船,对船上的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我考上船长证有十几年,当渔民的时候船就没有出过事故,现在守水护水,更不能让船出现一点问题。”老杨一边检查一边说。

20分钟后,检查好船舶的性能后,老杨从船舱爬到了甲板上。此时,东方既白,几只野鸟从水面掠过,远处的青山也露出了真容。

“出发!”5点半一到,老杨一声令下,两名志愿者把锚从水里慢慢拉起来,清漂船缓缓移动,向着库区深处驶去。

船行至库区中央,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山顶照下,库区渐渐明亮起来。“现在库区基本上没有白色垃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清除水中的杂草以及汛期流入库区的枯枝败叶。”老杨说,除了清漂志愿者,库区沿线不少老百姓也自发地清除各种垃圾,大家都把守水护水当成了自己家的事情。

去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清漂、护岸、红领巾、巾帼等各类“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336个,注册志愿者超过8.9万人。老杨和所有清漂队员都加入其中,成了其中的一颗颗“小水滴”。“我们除了清漂,还会到机关、校园、社区、农村、企业宣讲,倡导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守水护水。”老杨说。

简单的早餐

航行了一个半小时,太阳渐渐升了起来,犹如一个炙热而夺目的火球,发射出耀眼的光。老杨将船停了下来,然后走向船舱开始准备早餐。“我们的早餐是一碗泡面,水直接从库区里舀上来,用船上的电烧开,方便又快捷。”老杨说,他对丹江口库区的水质很放心,也很自豪。

老杨的自豪并不是此前就有的。曾经,流经十堰城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5条河流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问题严重,属于劣Ⅴ类水体。十堰市下大力气治理,如今,水质大幅改善。

水质变好之后,许多饮料企业来丹江口市投资建厂,生产饮用水、即饮茶、功能饮料、果汁等饮品。2023年,丹江口市水经济产值达140亿元。“我有一些朋友在这些饮料企业工作,收入稳定,还方便照顾家庭。”老杨说。

在等待水烧开的间隙,老杨指着船舱桌上打开的方便面继续说:“方便面好保存,我们总会囤一些。”老杨说,一上船,不确定什么时候能靠岸吃上一顿饭。

清漂船上不能做饭炒菜,方便面不仅是老杨最常吃的早餐,有时候也是他和队友们的一日三餐。2021年10月,正值秋汛,汉江遭遇了20年一遇的大洪水,沿线河流和支流产生了大量漂浮物。接到清漂任务的老杨带了两名清漂队员,匆匆赶往丹江口大坝上游。“我们必须将漂浮物拦截在大坝上游,防止它们影响水质和大坝泄洪口及发电机组。”老杨回忆说,由于人手不够,清漂量又很大,他和队员连续作业15天没有上岸,每天都吃方便面,困了就睡在船舱里。

水烧开,泡好面,几分钟时间,老杨就匆忙吃完了这简单的早餐。登上驾驶舱,他又向着远方继续驶去。

炙热的空气

穿过库区宽窄不一的水域,青山两岸走,清风徐徐来。经过3个小时的航行,老杨抵达了丁家营镇的水域。库区岸边,乡镇工作人员正在远远地向他挥手。

“杨师傅来了!”老杨靠岸之后,乡镇工作人员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接着便和他交代了清漂的水域。

随着老杨将收集臂朝水中一铲、一抬,清漂作业正式开始,水中的水草随着收集臂的传送带慢慢进入料仓。为了更好地清除水草,老杨在驾驶室里小心地控制着清漂船的航行速度。“航速一般控制在每小时2公里左右,如果某一块水域的水草第一次清除得不彻底,我还要回来再清理一次。”老杨说。

清漂船缓慢前行作业时,船舷两边各站着一名志愿者,手上拿着竹竿不停地插入水中。“这片水域水比较浅,而我们清漂船螺旋桨的深度只有1.2米,为了确保清漂船能正常航行,要靠这种‘笨’办法来探测水下的情况。”老杨解释道,他和探测水深的志愿者达成了默契,只要他一按喇叭,志愿者就会拿着竹竿往水下探测一下,如果发现水深不够,志愿者就会用手势及时提醒他停止前行。

太阳越来越高,就像一个高高挂起的火盆,将船晒得发烫。炙热的空气充满了整个驾驶室,并拼命地往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钻,然后不断挤出一滴滴汗珠来。“这种天气,早上9点之后甲板的温度就会快速上升,中午甲板最高温度可达60多摄氏度。”老杨说着,顺手打开了驾驶舱的所有玻璃窗。

有一次,一名志愿者登上老杨的清漂船帮忙,可作业没多久就中暑了。“不仅甲板温度高,水面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冒出阵阵热浪,让人感觉比在陆地上更闷热,加上船作业时航行速度慢,几乎没有风,一般人登船几分钟就会汗湿全身。”老杨说,他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天气,并且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作业几个小时。

勇敢的潜水

清漂船缓慢向前,水草也渐渐装满了料仓。每满一仓,老杨就会通过传送带将清除的水草送至岸边。“这些水草在岸边控水之后,当天便由垃圾转运车拖走,送到垃圾转运站处理。”老杨说,他们送到岸上的垃圾,现在能做到日产日清。

库区清理上来的垃圾能被快速处理,与丹江口市建立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息息相关。

在垃圾转运端,目前,丹江口各乡镇志愿者与水务、环卫、河湖长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协同,逐渐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我们还有漂浮物专用的转运车,这些车封闭性好,可以防止漂浮物在转运过程中渗水。”老杨说。

在垃圾处理终端,去年10月,丹江口市建成了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项目全封闭运行,无臭味扩散,每年可处置生活垃圾约10万吨,能满足丹江口市处理垃圾的需要,结束了当地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

清漂作业虽已实现了机械化,但仍有一些危险的工作需要老杨亲自动手。在清漂进行到第二船时,由于水草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致使螺旋桨转动越来越困难。

于是,老杨干脆关闭了船舶的所有动力,叫上志愿者们一起走到船尾。他将绳索一头缠在腰上,另一头交给志愿者,拿起一把镰刀就跳入水中。没错,老杨要潜下去清除螺旋桨上的杂草。

没有护目镜和氧气瓶,老杨潜水全靠自己几十年的“水下功夫”。

老杨在水里待几十秒就要浮出水面换一次气,在水中,老杨只能靠感觉找到螺旋桨的位置,然后再靠感觉一次次入水清理杂草。来回十几次,螺旋桨上的水草才被清理干净,老杨这才回到船上。

“今天清理螺旋桨还算比较轻松,如果螺旋桨被衣服、麻袋、绳子缠住,我可能还得在水中待好一会儿。”老杨说,水草和垃圾等浸了水后,湿度增加,再加上水的阻力,要割断并不容易,加上水中作业不能呼吸,往往需要耗费好几倍的体力。

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老杨又走向驾驶室启动船舶,继续清漂作业。“马上到中午了,天气太热就没办法作业,得抓紧时间。”老杨说。又清理完两船水草后,时间已到了12点,在丁家营镇志愿者的邀请下,他终于可以上岸好好吃一顿饭。

严格的要求

下午两点半,在丁家营镇稍作休息后,老杨上了一趟厕所,然后猛喝了一口水,又继续登船了。“清漂船上没有厕所,实在憋不住了,必须上岸解决,作为守水护水志愿者,绝不允许任何一个登船的人将大小便排到库区里。”老杨说。

“不让一滴污水进河入库”,这个丹江口库区的守水护水目标,早已深深刻入了老杨的骨子里。“我要求大家在船上洗衣服、洗澡时,不能用洗衣液、肥皂、沐浴露等,我们从库区里打一桶水,往身上和衣物上冲一下就算洗好了。”老杨说,他几乎只穿深色的衣物,也不留长发,这样会更耐脏,并且方便清洗。

“污水零排放”不只是老杨的个人自觉。今年,丹江口市把“污水零直排”建设作为全市头号工程,对农村的“两黑三灰”污水实行分类收集。其中“黑水”即厕所和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全部经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再接入污水管网;“灰水”即厨房、洗衣和洗澡的污水,全部接入管网排进农治设施集中处理。

此外,一些村里还建起了集中畜禽养殖点,对各类养殖统一管理,专门修建畜禽养殖化粪池,统一处理污水。目前,丹江口市乡镇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54%。

下午,老杨又继续清除了两船水草,当乡镇工作人员确认水域的水草清除干净后,老杨终于完成了一天的清漂任务。此时,时间已到下午6点,太阳收起了它的炙热,散发出橘黄色的光,照在老杨黝黑的皮肤上,就像给他镀上了一层金。

老杨谢绝了乡镇工作人员的招待邀请,又准备出发了。“习家店镇那边和我联系了,他们请我去所辖的水域清漂,我必须现在出发,这样才能在明天早上赶到目的地。”老杨说着,清漂船缓缓加速,拨开波光粼粼的水面向北驶去。

壮大的队伍

时间越来越晚,远处的青山越来越暗,在清漂船被黑夜完全笼罩前,老杨选择了靠岸停船。“这里离目的地还要开1个半小时,为了确保安全,只能明天一早再出发了。”

打开驾驶室的灯光,简单吃了晚餐,洗漱之后,老杨总算可以躺在驾驶室后的简易床上,用手机看看视频,和妻子聊聊天。老杨经常在水面上工作,妻子心疼他,偶尔会登船探望。“船上条件艰苦,她来一会儿我就让她回家了。”老杨说,妻子知道他在库区待了一辈子,对库区有感情,从来没有劝他辞职回家。

在库区清漂7年,老杨走遍了丹江口市的沟沟壑壑,每个乡镇都知道这位清漂的老杨。“乡镇都存了我的电话。”老杨说,这些年,库区的环境越来越好,在汛期之外的时间,他接到清漂请求的电话少了许多。

清漂任务少了,可老杨并没有闲着,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带着年轻的清漂志愿者们巡线。“我主要教他们分析风向和水流,从而可以更快找到漂浮物的聚集地,提高清漂效率。”老杨介绍,清漂有技巧,“船在清漂的时候是动的,有的树干等漂浮物会随着水波不停滚动,因此要控制好船的速度、方向,然后逐渐靠近,找准时机将漂浮物控制住,最后捞上来。”

如今,丹江口市清漂队已经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9个人,老杨是清漂队里最年长的志愿者。令老杨欣慰的是,清漂队自成立以来,没有一个人退出。“现在我们最年轻的清漂队员是90后,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年轻的人加入到清漂志愿服务中来,守水护水的事业也会一代代干下去。”老杨说。

放下手机,关了灯,清爽的晚风正温柔地吹着,老杨很快进入了梦乡。船舱外的天空里,一轮凸月已高高挂起,月光照在水上,如银子一样闪亮。(本报记者 吴 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03日   第 08 版)

Share post:

Subscribe

想了解更多请加微信:solomedia2spot_imgspot_img

Multiling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