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留学生
No posts to display
Popular
何以中国丨青春热血映初心 百年“觉悟”传薪火
央广网天津8月11日消息(记者韩雨晨)海河水悠悠流淌,见证着天津卫的沧桑变迁。在这片孕育了独特“文化血脉”与“红色基因”的土地上,觉悟社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近代中国青年的探索救国之路。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推开那扇带着岁月痕迹的门,仿佛瞬间便能与百年前那群热血青年的心跳同频。“您看这八个字——‘革新、革心、自觉、自决’,是觉悟社的‘魂’。”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范瑾莹指着墙上醒目的字对记者说道,语气里满是敬重,“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影响最广泛、作用最突出的进步学生组织,觉悟社的诞生与发展,承载着一代青年的理想与担当。”“革新、革心、自觉、自决”是觉悟社的“魂”(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在天津觉悟社纪念馆的墙上,挂着一张觉悟社社员的黑白合影,虽然人员不全,但他们身着长衫,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坚毅与笃定。“为了弥补人员不全的遗憾,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庞黎明创作了油画《觉悟的宣言》,周恩来、邓颖超等觉悟社社员悉数出现在画中,这也是全体社员唯一的‘全家福’。”范瑾莹说,“你看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束柔和却坚定的光,象征着他们对民族未来的憧憬,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是信仰在黑暗中点燃的火炬。”弥补遗憾的“全家福”(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场馆里的空气似乎都带着历史的温度。继续深入场馆,记者注意到周围的墙体颜色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进门时的深沉灰色,慢慢过渡到展厅中段的橙色,最后在出口处化作鲜亮的红。这不仅是视觉上的变化,更是象征着觉醒与革命的历程——灰色代表着彼时的黑暗与迷茫,橙色寓意着青年们在探索中的逐渐觉醒,而红色则是革命的颜色,见证着党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文化中国行 | 烟火气里奏响文化新乐章——陕西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观察
7月26日下午,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前厅,两位“美猴王”与小观众合影留念(资料照片)。7月26日下午6时,在咸阳市秦都区汇通夜市,一家家“汇通面”陆续出摊,准备营业。二楼露台上,工作人员开始调试音响、灯光,等待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乐声渐起。晚上8时,汇通露台音乐会准时开场。夜市里,大快朵颐的食客纷纷抬头观看;空地上,逐渐聚集的人们挥舞起手中的荧光棒。人声鼎沸的夜市瞬间变成气氛热烈的演唱会现场。一碗面邂逅一首歌,一项活动打开一个新世界!当越来越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在“1+1>2”的创意碰撞中迸发活力,文化便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融入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化作群众感知岁月静好的日常,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澎湃动力。夜曲与烟火共舞 激活城市文化基因“从汇通露台音乐会第一次演出到现在,人流明显多了起来。高峰时,露台下方全是驻足聆听的观众。”音乐会主持人淳仲辉在忙碌间隙和记者分享他的感触,“很幸福!我们咸阳有了自己的民间音乐会,在工作之余和家人朋友一起吃吃饭、听听歌,幸福且自豪。”今年“五一”假期,咸阳汇通夜市连续举办3天露天音乐会,吸引市民游客3万多人次。这股热潮也让音乐会“常驻”汇通夜市,“音乐+夜市”给老街区注入了新活力。“‘夜市音乐会’从5月常态化开展以来,已经吸引游客8万多人次,不仅群众反响格外热烈,也明显拉动了辖区的夜间消费。”咸阳市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潇介绍,该项目已被纳入秦都区文旅重点工程,固定于每周五、周六晚8时演出,后续还将持续优化演出内容、完善配套服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形成咸阳城市文化IP,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夜色渐浓,舞台上绚烂的灯光和夜市里飘散的香气交织成抚慰人心的烟火气。和家人朋友聚餐的中年人择一处摊位就座,在音乐中搜寻青春记忆;专程前来寻味的食客,一边吃面一边感叹这意外的惊喜;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的年轻人,或拍摄视频,或开启直播……盛夏的夜晚,老街区里的每个人都享受着各自的幸福时刻。童趣与甜蜜交织 构建艺术启蒙生态“哇,两个美猴王!”“妈妈,哪个是真的?”7月26日下午,儿童剧《真假美猴王》在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上演。反转迭起的剧情引得孩子们前仰后合,欢乐满溢。演出结束后,两位“美猴王”现身剧院前厅与小观众热情合影。与此同时,一旁的冰柜敞开“怀抱”——工作人员为手持票根的观众免费派发冰淇淋。“看演出还有‘甜蜜’惊喜,我家孩子乐坏了!”西安市民杨女士看着迫不及待开吃的孩子,满脸笑意。“这是我们举办的第四届‘八喜·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每年演出季都会免费派发冰淇淋,让小朋友享受‘艺术+甜蜜’的双重快乐。”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业务部经理董明翰介绍,该系列演出是西安浐灞保利大剧院特别打造的艺术普及类特色品牌,旨在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因为该系列演出重在儿童戏剧艺术普及和公益惠民,所以,我们精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且适合孩子的剧目,并且面向中高考考生推出了专属优惠政策。”董明翰补充道,“演出期间还配套艺术夏令营和公益活动,希望孩子们在多元艺术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剧院前厅,拍完照的孩子已经拿着宣传彩页开始挑选下一场演出剧目。“剧目很精彩,剧院也很用心!期待下一次有不一样的体验。”市民李梦赞不绝口。惠民与美育同频 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7月21日晚,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汉中市洋县马畅镇安巷村。皮影戏、汉调桄桄等非遗展演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器人互动展示架起科技与文化的桥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入耳入心,健康义诊送来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沉下去”,文化惠民“活起来”,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底色。7月25日上午,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多功能厅里,舞姿翩跹,童声飞扬。近400幅创意绘画、书法作品以及精彩的文艺表演,为持续15天、3000余人次参与的暑期少儿培训班画上圆满的句号。这项连续举办13年的“阳光美育”公益项目,不仅是孩子们假期生活的快乐之源,还是无数孩子艺术启蒙的开端。8月1日晚,商洛市山阳县人民广场,“璀璨丰阳·清凉一夏”群众纳凉晚会在气势磅礴的合唱《强军战歌》中拉开序幕。一个个满含乡音、乡情、乡韵的节目,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舞出了对家乡的依恋。作为山阳人特殊的消暑方式,纳凉晚会早已成为展示地方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将非遗传承与现代科技融合、将文化服务与民生需求融合、将艺术普及与乡风建设融合,三秦大地上,这样的文化图景已成常态:每年上千场“四季村晚”让村民变身文化传承人,万余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数万场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从非遗工坊到数字文化馆,从乡村文化站到景区演出点,从专业演出到全民参与,从季节性活动到常态化品牌,一个个“没有围墙的美育课堂”日益成形、不断完善……当晨练太极遇见街舞快闪,当非遗集市邂逅VR体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实践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陕西用创新服务让千年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在文化惠民与经济赋能的交响乐中,奏响了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华彩乐章。(群众新闻记者 柏桦文/图)
成都世运会|公园城市里的绿色世运
新华社成都8月10日电(记者李倩薇、董小红)湖滨赛场、沙滩赛场、公园赛场……在成都世运会各大赛场,多个项目正展开激烈角逐。秉持节约、绿色办赛理念,本届世运会设置的15个室外场地或依托于户外公园、公开水域等改建临设,或设在草地、沙滩等自然场地,生动呈现“体育赛事”与“公园城市”的有机结合。8月9日,参赛队伍在比赛中。当日,2025年成都世运会龙舟10人座500米半决赛在成都兴隆湖湖滨赛场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8月9日,龙舟比赛在兴隆湖湖滨赛场开赛。除龙舟赛外,皮划艇马拉松比赛也在同一赛场进行。观众们坐在湖边视野开阔的观赛席,为运动健儿们呐喊助威。“很高兴能在家乡参加这场国际性赛事。这里的比赛条件很好,水很清澈,环境优美,赛事保障也非常到位。”参加龙舟赛的中国队鼓手彭春告诉记者。中国队队员们在比赛中全力拼搏,在8人座公开组2000米追逐赛中获得银牌。而在兴隆湖另一侧的沙滩赛场,沙滩手球比赛正激情上演,运动员们闪转腾挪,用各种高难度动作进球,引起观众们阵阵欢呼。在该场馆建设中,设计团队对场地方位、高差等细节进行细致考量,将赛事空间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让观众在观赛时,既能聚焦沙滩上的攻防瞬间,又能将兴隆湖的粼粼波光、柔软沙滩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体育竞技的激情与公园城市的诗意在此交融。8月8日,中国队球员沈萍(右二)在比赛中进攻。当日,在2025年成都世运会沙滩手球女子预赛中,中国队不敌葡萄牙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兴隆湖本来就是我们常来休闲的地方,现在能在这里观看国际赛事,这种体验太独特了!看完比赛一家人还能在公园步道散步,非常方便。”成都市民杨宇洲高兴地说。飞盘一会飞过“友谊之环”雕塑、一会飞过公园的湖泊……在成都高新区的桂溪生态公园,掷准飞盘项目正展开激烈角逐。根据项目比赛特点,该赛场设置了多样化的观赛区域,观众既可以在主看台近距离观赏运动员的精准投掷,也能在公园周边空地的指定区域自由观赛,在欣赏比赛的同时感受公园城市的自然之美。“我很喜欢这个场地,有草地、有树木、有湖泊,满眼都是绿色。”奥地利掷准飞盘队队员拉斐拉·纳拉特说,“主办方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有水,有冰块,有休息场地,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比赛。”8月9日,芬兰队选手萨洛宁在比赛中掷飞盘。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记者在现场看到,为缓解户外比赛的炎热,观众看台上方全部搭建了遮阳棚,每个座位上都放置了冰垫以及装有扇子、藿香正气液的防暑物资包。“这些物资非常贴心!”成都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全家都喜欢玩飞盘,但观看国际级飞盘比赛还是第一次,今天特意带孩子来感受家门口的体育盛事。”用公园城市的方式打开世运会——这在本届世运会的开幕式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绿草如茵的湖滨,数千名观众坐在露营椅上临湖观礼。开幕式表演中,骑行、街舞、街头滑板等演绎,生动展现了本地市民生活的日常剪影。“这是世界运动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而世运会本就是一场贴近生活、属于市民的运动盛会,所以我们选择回归生活本身,让演绎和参与没有了物理隔阂。”成都世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黄沛凌说,希望通过这场公园里的欢聚,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赛事沉浸于自然”的理念。
好评中国|城市更新,如何写下“津”彩答卷
8月8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民园1920街区”。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6月22日,位于天津环球金融中心79层的“天津之心”津塔观光厅对外开放;7月9日,备受关注的天美艺术街区核心区开门迎宾;8月6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之一的“民园1920街区”正式挂牌……今年以来,天津推进城市更新的工作蹄疾步稳。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突出强调了城市更新在推进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城镇化进程“下半场”,如何避免“千城一面”?一条可行的路径是,依托城市更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重视深入调研、挖掘本地历史文脉和人文特色。跳出眼前之需,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一份敬畏之心,留住了历史文化遗产,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根与魂。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才能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以“民园1920街区”改造工程为例,区别于常规市容整治,此次改造统一采用文物修缮标准的修复方式,对街区内文物建筑和风貌建筑实施修复。采用脱漆工艺去除外檐墙面数十年的涂料层,通过勾缝、涂刷憎水剂恢复清水砖墙原貌,让被岁月遮蔽的砖雕纹饰重见天日。此外,修缮中发现的百年老砖、瓦片及井盖则被嵌入公共空间展示。城市更新,也意味着文化空间的重塑。如今,在“天津之心”,游客不仅能将天津最美天际线尽收眼底,还可以通过观景平台设置的四大主题展览,领略不一样的津城文化。其中,“探迹风云”历史文化展通过环绕360度观景窗中的32个地标风采与8段天津主题故事,重现津门记忆,构成旅行家眼中的天津。可以说,文化是城市生态的关键要素,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还能有效拉动投资,扩大内需。进一步看,活化利用才能不断激发内生活力。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还应着力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比如,天美艺术街区以“主题文创市集”延伸游客消费链条,联动天美画材等特色商户,结合艺术季主题推出限定文创产品;同时通过引入降噪工厂酒吧等多元业态,丰富街区内商业形态,延长整体营业时长。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在寻常烟火处赓续千年文脉,就能更好实现城市“有里有面”,百姓生活“有滋有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