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关系

Browse our exclusive articles!

No posts to display

Popular

当世界看见“天工开物城”的“钢铁柔情”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罗希)当地时间6月9日晚,舞剧《天工开物》登陆联合国总部,亮相“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专场演出,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舞剧以凝聚着中国古代科技与工艺文明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为创作蓝本。彼时,衣物织造、粮食加工、矿石烧炼等中华科技文明通过中国明代江西籍科学家宋应星的笔墨向世界开源;此时,作为《天工开物》的成书地,新余的名字也随着江西文演集团舞者灵动的身姿跃入国际视野。“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天工开物》在序言中阐述的卷次编排逻辑,始终强调着经世致用、工开于人的实用主义哲学。江西新余作为其成书地,也正以工业与文化的共生实践,诠释着这一理念的当代价值。在《天工开物》《五金》章节中,宋应星详细记录了铁矿冶炼过程;据新余市分宜县博物馆专家考证,宋应星所处时代,分宜的采矿冶铁业迎来鼎盛时期。千年炉火形成的凤凰山冶铁文化,经由宋应星之笔,跨越历史时空,与当代新余的工业脉搏共振。新余市“因钢设市”,素有“钢城”之称,拥有产能达千万吨的大型国有钢铁联合企业,能生产从0.08毫米到380毫米近千个品种、4000多个规格的钢产品,其中,0.08毫米超薄无取向电工钢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今天的新余,正在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强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球锂电高地。当凤凰山铁矿遗址的图景与夏布绣的纹样交替浮现,《天工开物》《乃服》章节中记载的 “凡苎麻无土不生”,刻录着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文化柔情。作为“中国夏布之乡”,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尝试在苎麻制成的夏布上刺绣,创造出以材质命名的绣种——夏布绣。2014年,这项刺绣技艺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余夏布绣博物馆从2014年7月开馆至今,全年免费开放,拥有夏布绣艺术精品和民间刺绣藏品12300多件(套)。刚与柔的力场循环拉扯,派生出新余独特的文化环境。孔目江与袁河穿城而过,仙女湖占据了新余5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仙女湖因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毛衣女下凡新喻”的爱情传说而得名。当“仙女下凡地”成为新余的“文化地标”,舞龙湖、钟山峡景、钤阳湖等串起仙女湖景区山水相映、水天一色的美丽图景。每年七夕,仙女湖都会举办盛大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复刻“放河灯”“拜织女”的古礼,让千年浪漫重现。此外,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介桥古村等湖光山色一步一景,令人沉醉,与仙女湖景区共同构建了新余“一湖清水、半城山色”的生态画卷。从贯穿城区的“开物大道”,到普及《天工开物》知识与精神的舞剧,新余市已将“天工文化”符号渗透至城市肌理。“物自天生,工开于人”。随着分宜电厂迁建,当地依托工业遗址打造出“螺蛳小镇”,既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韵味,又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现代旅游功能。以“电厂螺蛳”为核心,当地致力于将“螺蛳小镇”打造成集美食、休闲、娱乐、购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天工开物》传递的“经世致用”造物智慧,依然在源源不竭地创造新的时代价值。舞剧《天工开物》中,舞者们以力与美交织的肢体语言,将典籍中所蕴含的中华智慧与劳作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于世界舞台之上。站在“经世致用”的原点,这座“刚柔并济”的赣西小城,也正以自身的不断发展,向300多年前的先辈遥相致意,在传统与现代的激流中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发现最美铁路】沪宁沿江高铁:为长三角发展增添新动能

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穿行江南,沪宁沿江高铁勾勒长三角协同发展新貌。连日来,“发现最美铁路・寻梦江南水乡”活动正在持续进行中,采访报道团深入沪宁沿江高铁沿线,用笔触和镜头见证这条“钢铁巨龙”助力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沪宁沿江高铁不断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城市在高铁的助力下,接入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迎来产业升级的一个个新机遇。沿线城市招商引资额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数量不断攀升。同时,人才得以在各地之间灵活通勤,带动技术成果实现跨城快速转化。文旅产业的火热,也成为高铁赋能的生动写照。高铁网络构建起的“快旅慢游”模式,让游客得以用更从容的节奏品味江南:清晨在南京夫子庙品尝鸭血粉丝汤,午后于镇江金山寺感受禅意,傍晚抵达苏州园林邂逅晚霞。同时,各地开发特色民宿、非遗体验等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观光游览。“说走就走”的便利,不仅为文旅消费市场增添活力,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自2023年9月28日开通运营至今年5月,沪宁沿江高铁已安全发送旅客超1900万人次,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民生线、旅游线、共富线,极大便利了沿线数千万群众的出行,为沿途旅游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插上翅膀,有效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通。我们相信,这条“钢铁动脉”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提供助力,载着无限可能驶向美好未来。(孟伟东 李佃好)

中非合作机制中的“湖南创新” ——访湖南省商务厅副厅长郭宁

6月12日,以“中非共行动 逐梦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今年正值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也是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开局之年。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贸易规模屡创新高,我国已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24年,中非贸易规模首破2万亿元。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湖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宁,探讨湖南作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在机制创新与务实合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密码。湖南省商务厅副厅长郭宁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人民日报海外网:中非经贸博览会这些年不断发展成熟,成为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请介绍一下这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有什么新变化?在会议上您代表湖南省商务厅和摩洛哥非洲银行进行了签约仪式,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非洲金融机构参与到中非合作中?郭宁:这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届。从报名系统数据看,总人数超过3万,40多位非洲国家外长,1000多家非洲企业家参会。从第一届博览会全程参与筹备至今,我体会到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的品牌力、国际影响力正极大提升。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式致辞时所说,博览会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经贸举措落实的新平台、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新窗口。这届博览会成果丰硕,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跟中国银行联合发布了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方案,两大国家银行携手助力中国企业出海走进非洲,这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创新。另外,一批非洲金融机构主动来到长沙,像摩洛哥非洲银行希望借助博览会平台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提供金融服务。随着摩洛哥非洲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等加入中非博览会平台,越来越多的非洲金融机构的助力,让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行(人民日报记者 杨迅摄)人民日报海外网:请您谈谈湖南近年来在中非经贸方面取得的成果。郭宁:2018年湖南省对非贸易只有180亿元人民币,2023年已经到了556亿,近两年基本保持稳定,短短5年时间扩大了三倍。湖南在开展对非经贸合作中,充分发挥了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载体作用,着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服务体系。面对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很多困难、难点和堵点问题,湖南通过深入调研梳理,制定了“七个一”服务体系方案:建立一个工作机制:与商务部建立部省合作机制,定期会商针对中非经贸合作中的问题,协调相关部委给予支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这些年一大批企业家、政府部门官员、金融机构从业者,以及高校智库和大学生都参与到中非经贸合作中,提升了开展对非经贸合作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一套政策支撑: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支持高质量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新区的政策,这在全国目前是唯一的。还设立了中非经贸深度合作服务基金,通过融资、产业融资投资方式支持国内企业走进非洲。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非洲国家汇率波动大、缺外汇等制约问题,去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对非洲的新型易货贸易,搭建平台。从去年4月试点到现在,完成100多单易货贸易,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我们还开展了离岸账户加本地结算模式,帮助中国企业出口非洲产品解决收款问题。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现在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不仅仅是贸易和承包工程,更多是以投资、贸易结合和产业工程贸易结合的方式。湖南有40多家企业在非洲开展产工贸一体和投贸结合的项目。比如在科特迪瓦建设天然橡胶加工厂、坦桑尼亚建葵花籽油加工厂,初加工后运到中国精深加工。这些项目既满足中国市场需要,又帮助非洲农产品和非资源性产品提高附加值。打造一批非洲好物品牌:非洲很多农食产品大多以原料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不知道产地。于是我们跟非洲很多国家合作,在中非经贸博览会框架下推出“非洲好物”品牌标识,通过社会征集和严格筛选,选择信誉好、有实力的企业采购非洲好产品,在中国市场开展营销推广。4月在长沙万象城开启非洲好物网购第一季,50万人次触达非洲好物。很多市民看到了非洲咖啡豆、肯尼亚鲜花、紫茶、坦桑尼亚观赏鱼、马达加斯加玛瑙手工艺品。第四届中非博览会上还会举办“非洲好物展”,帮助一批非洲好物进入像7-11这样的商超便利店,让市民能更便捷品尝、体验。壮大一批合作企业:以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央企和国企唱主角,以承包工程为主。随着合作模式转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想走进非洲,但他们在实力、能力方面,尤其是对非洲不了解、信息渠道不畅通,需要政府支持引导。我们搭建了中非经贸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更快、更有效获取信息,畅通联系渠道,提供风险咨询,让企业更少风险、更稳走进非洲,还推出利用非洲商协会形成抱团走进非洲的模式。2024年湖南有5家企业进入对非贸易百强企业。在这些努力下,一批中国企业、湖南企业在对非经贸合作中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也不断增强。中非经贸博览会非洲好物专区人民日报海外网:未来湖南如何进一步深化对非合作、深化投资,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非洲各国合作更深、更远?郭宁:我听了埃塞俄比亚前总理顾问阿尔卡贝博士的演讲,最后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就是中非经贸合作要做得更强、更好,不仅仅是中方努力,非方也要努力。未来湖南省要在以下几点发力:第一,加强与非方的沟通对接,让他们理解我们开展对非经贸合作的模式,愿意和我们一道解决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营商环境,获得非方支持和协作,形成共同力量做好中非经贸合作。第二,始终围绕建设中非经贸合作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和非洲方一起围绕服务体系建设,解决问题,让企业在合作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三,加大中非经贸合作人才培养,事在人为,特别是一定要加强中非双方的人才培养。第四,模式机制的创新。现在全球贸易快速变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对传统一般贸易方式提出极大挑战,需要政府协助企业创新模式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解放思想,为企业做好服务。中非经贸博览会非洲国家展区(海外网 陈伟栋)

中非产业链合作走深走实

“中国是非洲在投资、创新、贸易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中非合作领域非常广阔。特别是当前中国对非投资正加速向制造业、旅游业、数字产业等多元化领域拓展,有力支持非洲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日前,在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非洲区域局局长阿胡娜·伊扎康瓦向记者表示。作为共赴现代化征程的坚定同行者,中非双方始终为实现彼此发展愿景提供强劲助力,产业链合作更成为双方深化经济合作的有力见证。卢旺达发展署首席投资官米歇尔·乌穆鲁吉高度评价中国带来的“变革性机遇”,表示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技术投资等合作,显著提升了非洲的工业化能力,增强了非洲抵御全球经济风险的韧性,携手走向共同繁荣。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99.6亿美元,累计向当地上缴税费30.4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7.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截至目前,中国已同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与14个非洲国家建立投资和经济合作工作组,有力促进了中非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在贸易投资带动下,非中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日益深化、深度融合。”阿尔及利亚GETEX集团(纺织与皮革)首席执行官伯卡尼·图菲克告诉记者,阿中互利伙伴关系充满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在支持阿尔及利亚当地产业链发展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期待能够在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继续与中国企业挖掘合作潜力,推动投资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中非产业链合作注入了更多动力。三一集团副总裁、非洲大区事业部董事长郭瑞广介绍,自2002年进入非洲市场以来,三一集团持续深化本地化研发。未来,集团将通过智能装备升级、配件供应体系优化及本地化服务网络建设,全方位支持非洲基础设施与矿业现代化进程;同时还将在南非建设自己的绿色工厂,推动更多的本地化投资。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还联合发布了服务“走出去”企业高质量发展产品和服务方案,方案围绕加大优势产品服务支持、强化创新产品供给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充分发挥双方在跨境金融领域的境内外一体化服务优势,全力支持“走出去”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

Subscribe

spot_imgspot_img